■黃肇松
明月別枝驚鵲 ,清風半夜鳴蟬。
稻香花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今天是九月一日記者節,筆者要引用宋代詩詞大師辛棄疾「西江月」詠贊夏季豐收的詞句,一方面迎接同屬媒體人的佳節的到來,同時描繪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主辦的第二十七屆「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獎」又呈現碩果纍纍的大豐收。
今年「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獎」總共有二十九家各類型媒體一百七十四件作品參賽,參賽作品件數是五年來最多的一次。所有作品都積極發揮「內容為王、求真求好」的宗旨。所有在疫情下的艱困環境中持續參賽的新聞工作者,不問獲獎與否,只問是否善盡社會責任的用心良苦,頗堪嘉許。
社會正向新聞不斷的擴大傳播的深度、廣度和熱度,當然能夠彰顯內容為王的媒體價值,厚植社會的正向力量,為台灣打造更清新的活力,營建更強勁的國際競爭力。如果不走此內容為王的光明正途,而是讓「市場驅力新聞學」操控媒體的報導,或是對一時的失敗者進行不符比例原則的嚴苛批判,容易形成社會心理學上的「學習無助感」,造成社會存在悲觀、焦慮和不安的氛圍,這也是當今若干媒體易遭批評之處。
媒體報導負面新聞過多,往往會讓閱聽人產生「逃避新聞」的心理,此所以光明面資訊傳播深具價值之所在。而從事正向新聞報導,並不以媒體規模大小和資源多寡而定。以此次獲得「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獎」十四個獎項之一的《中華日報》為例,社址在台南,員工百人以下,難謂資源豐富、人力充足,仍能以優秀的作品獲獎,意義特殊。
更難能可貴的是,這是《中華日報》採編團隊再接再厲連續兩年獲獎。去年兩位記者以「疫」後長照—沒人看見的第一線危機系列報導,獲得平面媒體類優等獎。今年則以九名記者合作「台南登月計畫 終結月經貧窮」專題報導,獲平面媒體類佳作獎。從兩位女學生的啟發,為經濟弱勢女性解決月經貧窮問題請命,得到社會熱烈迴響。評審團認為該專題報導娓娓道來,把地方議題提升到全國層次,積極展現關懷弱勢的用心,予以肯定。
台灣媒體的發展,三十年來受到網路影響極大;近年來飛速成長的人工智慧AI,未來對媒體的影響更是「沛然莫之能禦」。在雲端空間中,所有的回憶和資訊AI都能完整保存並重複播放,媒體勢必與AI同行。媒體要讓它役於媒體而非以役之,就要下「苦功」—做好守門人的角色與功能。AI威力再大、威脅再強,終歸還是工具,有關傳播須做到的真實、客觀、獨立、公正的社會責任,在AI世代更是媒體工作者無可旁貸之責。如任AI無限制發展,動搖人類社會,是媒體失職失責。
所幸目前AI的發展尚非萬能,像孩子們寫作的想像力和創造力,AI尚無法取代;而人類主觀的判斷力和決策能力,AI也還未具備,所以媒體目前還有些優勢,但不知還能維持多久,必須掌握時間及早作跨域結合,進而整合AI技術,主導新聞價值的提升,善盡社會責任。
(作者為資深媒體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