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預防醫學專欄 〉瞭解新冠後遺症 遠離長新冠危機

作者:臺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 陽光耀主任、陳威志醫師

新冠肺炎(COVID-19)的病人在診斷後的4周內為急性期,4周以後稱為後急性期(post-acute COVID-19);美國疾病管制中心定義初次感染後4週以上,仍持續有新出現、復發或持續性的症狀,綜稱為新冠後症狀(Post-COVID Conditions);而世界衛生組織定義新冠感染後12周以上的持續症狀為長新冠(long COVID),台灣疾病管制署則採用WHO之定義。新冠病人在後急性期仍會出現多重器官受影響的相關症狀,病生理學上包含病毒造成的身體變化、免疫功能失調和發炎引起的組織傷害、以及重症後的後遺症。綜合已發表對於長期新冠相關的歐美及中國相關研究,發現曾因新冠肺炎住院的病人在出院後仍有51-87%的病人至少有1種以上的症狀,更有55%的病人有超過3種以上的症狀。一般症狀最常見的是倦怠(35-64%)、呼吸系統最常見的是呼吸困難(11-43%)、心血管系統最常見的是胸痛(5-22%)、神經精神方面常見的是焦慮或憂鬱(23%)、睡眠障礙(24-31%)以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31%)、消化系統最常見的是腹瀉(1-11%)、皮膚最常見的是落髮(20-22%)。而有高達44%的病人生活品質下降。

在呼吸系統方面,長新冠常見的症狀及徵象為呼吸困難、運動能力下降以及缺氧。對於呼吸系統的追蹤檢查,包含居家血氧計、完整肺功能、以及高解析度肺部電腦斷層等。血液學方面,新冠病毒感染會引發微血管病變及血栓,但研究指出只有不到5%病人會有長期血栓的併發症,因此針對個別病人考量利弊後可給予病人抗血栓的預防用藥。心血管系統常見的症狀為心悸以及胸痛。若在急性期有心血管併發症者須持續進行臨床、心臟超音波以及心電圖追蹤。在神經及精神相關表現,包括疲勞、肌肉痛、頭痛、自律神經失調以及認知功能障礙等。在各種罹病的次族群中,女性及嚴重新冠肺炎病人有較高比例產生精神方面症狀。腎臟方面,會因病毒造成腎絲球病變;但大部分急性感染時合併急性腎衰竭的病人腎功能大多會恢復,即使需要接受血液透析的病人,在追蹤2個月後也有一半的病人腎功能可恢復。新冠病人出院時若持續腎功能異常,可以讓腎臟科專科醫師儘早且安排密切追蹤檢查。內分泌分面,大多病例為個案報告,相關病人建議要接受適當的抽血檢驗以及轉介新陳代謝專科追蹤。消化系統方面,目前研究發現新冠病毒會減低腸道的正常微菌叢,讓可致病的病原體數量增加。皮膚的新冠表現相當多樣化,從紅疹到潰瘍都有被觀察到。

針對長新冠,需要多專科的追蹤及處置,早期復健、病人衛教、參加病人支持團體、讓病人加入臨床追蹤研究都是第一線醫師可以協助的部分。出院後的病人建議在滿12周時,應進行全面性的評估,以及早偵測病人長新冠相關症狀及徵象並儘早介入。未來我們需要更多的研究結果來對長新冠有更多認識,並發展出適當的治療策略。

 

(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為統一企業及統一超商於2003年共同捐助成立之公益基金會,致力於預防醫學及營養保健之社會教育、研究發展、國際學術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