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 珍惜‧擁有 等待一朵蓮

文╲攝影 林少雯

 來印度一個月了,在最熱的夏季,給佛光山沙彌學園的小出家人講課。

印度的夏季該是乾熱的,今年卻幾乎天天下雨。雨中,課餘時我總是守著那方荷塘。荷塘一開始是平淡無奇的,因為今年新栽的荷,才開始長出葉子。我從小小一片荷葉,像浮萍般貼著水面時,開始守候,早中晚總要看它幾回。起先荷葉的空隙中還能見到水面,水中倒影著天空、白雲、飛鳥和草坪上那棵高大茂密的木蘋果樹;不久荷葉挺水而出,片片抖擻著翠綠,層層疊疊,高高低低錯落有致的佈滿荷塘,將水面全都覆蓋,水中的天空、白雲、飛鳥和木蘋果樹不見了蹤影,只剩一池田田荷葉,感覺就要擎天。

沒幾天,荷葉間鑽出一枝花莖,頂著一個粉紅色的小小花苞,芙蓉出水了!像極一個害羞的美人兒,將整張臉都遮了起來,還緊閉著眼和嘴。我就這樣日日夜夜守候,想著她、念著她、心裡都是她。

如是,美人兒漸漸抿嘴微笑,漸漸瞇著慧黠的眼,但仍是猶抱琵琶半遮面,花苞依然包得像一顆不肯開放的心。

這樣守了七天,終於見到花苞頂端張開了小小的金口,像魚兒在水中喁喁向天,花瓣即將開展了嗎?今天?明天?白日?夜晚?一顆心懸念著,擔心錯過她張開花瓣的那一刻!想聽她綻放剎那發出的輕微「潑」聲。

第二天黎明時刻強風豪雨,心中記掛著那朵將開放的蓮,該不會在大雨中開花吧?她經得起這麼大的雨澆淋嗎?

待天明前去荷塘看那朵蓮時,竟不見了!再仔細尋找,不是不見了,而是不在她原來的位置,她已開放,卻被雨水打趴,倒在下方的荷葉上,見了叫人不忍,讓人心疼啊!見她娥眉深鎖且花容失色。開放該是歡喜且熱情如火,卻如此孤寂而殞落!真是我見猶憐!

見我徘迴荷塘,沙彌經過時,也會過來跟我一起看那朵蓮。

「老師,真是無常!才開就謝了!」

「是啊!無常迅速!」

尋思沙彌說的話,小小出家人對佛法、對天地萬象、對人生真理已有體悟。果然平時聽經聞法沒有白聽,昨天跟他們講蘇東坡的「赤壁賦」也聽入了心,文中有一句「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挺符合這朵蓮當下的實況也。

花開花落總無常,那是自然界現象,勿須傷春悲秋,但身為資深文青,感懷仍是難免。等待一朵蓮花開放,她卻在開放的當下即殞落,未免令人唏噓。

盼望多日的那朵蓮,沒有在月明星稀,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的夜裡或天色微明的清晨,美美的開放,而是選擇在風雨交加、雷聲響動的破曉時分綻放。

她還有救嗎?我趕緊走近前去將她扶起,還好花莖雖有點軟弱和搖擺,但尚能直立;但是花瓣一半已然向內倒,黏在鮮黃的花蕊上。我小心翼翼的將花瓣一片片輕輕掀開,讓她開展成一朵蓮該有的樣子。她也爭氣的報答我,回復成一朵蓮的模樣兒!但看去元氣已大傷,精神不濟,隨時會倒下。每節下課我都去荷塘邊看她,為她加油打氣。

那天下午和晚上沒下雨,給她休養生息的機會。隔天一早再看她,她元氣似乎已恢復,挺過傷痛,活回美好清麗了,她靠自己的力氣亭亭玉立,站得像一朵迎著陽光迎著微風迎著希望的蓮!細細端詳她,真美,粉紅色的花瓣兒,圍起中心圓形的絲絲花蕊,花蕊中有鮮黃的蓮蓬,蓮子已歷歷可數。不少蜜蜂聞其清香,紛紛前來採蜜,嗡嗡嗡地在花間流連不去。

為這朵蓮慶幸著,想到她美麗清新的模樣兒,神采奕奕傲視荷塘,應該的,她是這方荷塘今年開出的第一朵蓮!

被她感染,我也神采奕奕地給沙彌上課。第三節課時,忽然下起大雨,用傾盆不足以形容雨勢和雨聲之大,我在圖書館給沙彌講課,荷塘就在圖書館門外,但我忍住,直到下課才出去看她。

可以想見,如此嬌弱之姿,如何抵擋強雨的摧殘,好不容易回過神的花瓣兒已被打落幾片,躺在下方的荷葉上,飄零的感覺頓時浮上心頭。看來,這朵蓮,已不堪折磨,不知還能撐多久。

果然第二天早上再來看她,花瓣兒已全數萎落,一片不留,荷葉上片片落紅,七零八落的堆疊在一起,雖然粉紅依舊,卻已失去生命力。昨天沙彌為她加油的聲音猶言在耳,她卻已香消玉殞,魂歸離恨天!

望著空空如也的花枝,沒有了荷花的嬌顏,讓人很懷疑她曾經開過?是的,她確實開過,那是一種有;她很快殞落了,成為無;荷池依然,荷葉搖風,田田有致,蓮的來和去,有和無,在天地間激不起漣漪;何況,有,反面是無,有無是一體的兩面,就如煩惱和菩提同樣是一體的兩面,其實,是一不是二。美麗的蓮,她來過,剎那璀璨,她走了,逝水如斯,未嘗往也!

蓮走了,在沙彌和我心中留下美麗倩影,她的嬌柔和壯烈均歷歷在目,還留下一莖珍貴的蓮臺。是的,蓮臺!蓮臺才是希望!那是真實的存在!

蓮臺,指的是蓮蓬,其中有蓮的果實,即蓮實,俗稱蓮子。蓮花在含苞時,蓮蓬蓮子即已含蘊於花蕊中。在佛教裡,將此生態比喻為漢語中的「藏」,有「含藏」之意,所以蓮的境界,含藏於蓮實之中,有無量的功德,那是廣大且莊嚴無比的世界。蓮中之胎,恰如胎藏,可孕育蓮葉、蓮花、蓮子、蓮藕,如同母胎孕育嬰兒,

佛教的「如來藏」思想即是沿襲此觀念而來,認為眾生內在皆具有如來佛性,猶如蓮實含藏於蓮的胎藏之中,種子經孕育、生長,則能開出真如的花朵。

這胎藏中孕育的種子,被比喻為「佛性」,為大乘佛教「有宗」的核心思想,禪宗亦認為「人人皆有成佛之性」,才可能經由修學成佛之道而證悟成佛。

《華嚴經》云:「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大方等如來藏經》亦云:「善男子!一切眾生雖在諸趣煩惱身中,有如來藏常無染汙,德相備足、如我無異!」《究竟一乘寶性論》中亦說:「眾生貪瞋痴、妄想煩惱等,塵勞諸垢中,皆有如來藏。」意指娑婆世界眾生儘管有諸多煩惱妄想,但無損於我們內在的如來藏性。只要修行,去除塵染,人人皆可成佛。

人人皆有佛性,為如來藏學派的學說之一。北傳中國後,成為涅槃宗的中心教義,也影響到漢傳佛教各宗教,如地論宗、天台宗、禪宗等,成為漢傳佛教中很重要的教義。

蓮來了,蓮去了,留下蓮實,留下佛種,在沙彌學園,在每個沙彌心中,在我心中。等待第一朵蓮,已等到;等待胎藏的如來種子在沙彌學園孕育成熟,才是最該等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