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誕平
在侯友宜與柯文哲都各自登記參選後,折騰多日的藍白合終於破局,這個預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結果,固然使下架民進黨的難度增大,卻也未必不是轉機,國民黨只要真能團結,侯友宜仍有後來居上的機會。
近半年來,所有民調都顯示,如果大選出現「三腳督」或「四腳督」,賴清德都穩占優勢,但柯文哲若與侯友宜搭檔,則形勢完全逆轉。因此期盼民進黨下架的選民,普遍都對藍白合寄予厚望,國民黨與民眾黨也都有合作的意願,侯柯搭檔參選似乎是指日可待的事。然而,十月十五日第一次會前會以來,只見民眾黨步步進逼,國民黨節節退讓;柯文哲不時對侯友宜冷嘲熱諷,甚至羞辱,侯友宜則始終低調以對,希望委曲求全。
在一個多月的協商過程中,國民黨三度讓步,最後同意採取民眾黨堅持的全民調,按照柯文哲開出的條件決勝,但結果出爐後,民眾黨卻翻臉不認帳,拒絕採納學界與民調業者公認的誤差範圍;最後,柯文哲乾脆宣布將以民眾黨總統候選人身分拚戰到底。
弔詭的是,他每次放話威脅之後,卻又總是表態願意繼續協商,就像這次柯文哲宣布參選當天,他還表示有意再與侯友宜會談。這種邊打邊談的策略與出爾反爾的態度,固然使柯文哲一直主導談判的步調,卻也是藍白最終無法整合的最大原因。
平心而論,藍白實在沒有不合的理由。國民黨已經極盡所能的讓步,侯友宜甚至同意民調落後在誤差範圍外願做副手的條件,足證國民黨確有迫切想要藍白合實現的誠意。柯文哲方面,若以民眾黨身分參選,充其量只能獲得百分之三十選票,完全沒有當選可能,最多只會得到一億兩千多萬元的競選經費補助,除此之外,一無所有。
相對的,若是藍白合獲勝,估計得票率至少在百分之四十八以上,透過協商,各得補助款一半,柯文哲最多少拿兩千四百萬元,卻能當上副總統,民眾黨並可分配至少四個部長,甚至副院長;在國民黨禮讓下,民眾黨立委席次也可望增加,對於民眾黨的長期發展,顯然有極大的效益。兩相對照,毫無疑問的,藍白合才最符合柯文哲個人與民眾黨的最大利益。
事後檢討,藍白合破局,國民黨自始採取「邊緣化郭台銘」戰略,不積極拉攏郭台銘,任其與柯文哲結盟,以致最後形成二打一局面;在談判過程中,又往往不能堅持有利本身的部分據理力爭,在媒體上取得制高點,當然都是因素之一。然而,真正的關鍵還是柯文哲,他明知自己沒有「當正的」本錢,民眾黨也沒有基層組織與動員實力,卻硬要做總統候選人,還嫌棄侯友宜,不只不接受「侯柯配」,連「柯侯配」都心不甘情不願,這種「唯我獨尊」的心態,顯然是藍白合破局的最大原因。
無庸諱言,藍白不合當然會分散非綠陣營的力量,增加下架民進黨的難度。但嚴格來說,各選各的也未嘗沒有好處。因為侯友宜是淺藍,柯文哲是墨綠,兩人理念與行事作風截然不同,勉強湊在一起,不只在選戰過程中可能出現矛盾,將來更可能出現副總統反對總統、杯葛政府政策的憲政危機。再者,國民黨執政縣市人口超過總人口百分之七十二,只要藍營所有從政黨員和支持者同心協力,團結在一起,侯友宜並不是沒有當選機會,重點在於國民黨能否把握契機,一方面喚起藍營選民危機意識,一方面以密集揭發弊案,擴大「討厭民進黨」的氛圍。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