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29日指出,食藥署已採檢上週南投發生之食用河豚死亡事件肉品檢體,檢驗結果下週就可得出,現行食安法中明訂不得提供有危險之食材,至於是否要建構處理河豚廚師證照制,則仍有待討論。
台北榮總臨床毒物部醫師何楊指出,河豚毒素屬於神經毒素,毒性約為氰化鈉之1000倍以上,加熱亦無法將毒素破壞,毒素主要存在於河豚卵巢、肝臟、腸、皮膚甚至肌肉組織之中,部分貝類及章魚也含有毒素,民眾食用海鮮應要特別注意。
何楊表示,通常於食用河豚後10至45分鐘就會出現唇舌發麻、手麻、腳麻、頭痛、眩暈、嘔吐等症狀,嚴重時則甚至導致死亡,死亡率約為61%,目前無解毒劑,所以只能進行支持療法,所以只要出現嘴麻就一定要送醫院處理。
林金富表示,食藥署已採取到相次事件之河豚肉食餘檢體,將比對DNA確認魚種及毒素,結果預計最快下週一可以得出。
至於是否比照日本河豚處理證照制,林金富表示,河豚被稱為與天堂最近的美食,日本雖實施廚師證照制度,但食用河豚中毒事件仍時有所聞,可見證照制並非中毒之關鍵,最重要的仍是要餐飲業者不供應河豚,民眾避免捕捉及食用河豚,尤其河豚種類繁多,光靠肉眼不易辨識品種,不吃就是最好的預防中毒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