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乳癌防治基金會3日指出,台大癌醫腫瘤內科醫師林季宏主動結合星、日、韓、大陸學者進行乳癌研究,確認東西方乳癌成因並不一樣,而台灣年輕乳癌患者急速增加與塑化劑的環境中雌激素暴露密切相關,建議女性應避免攝入過多脂肪與熱量,遠離環境荷爾蒙,早生、多生、多運動,有助降低乳癌風險。
300餘名乳癌病友3日一起參加由乳癌防治基金會及台灣乳房醫學會舉辦的乳癌病友大會,病友們相互鼓勵打氣,相約一起戰勝病魔。
乳癌防治基金會也宣布今年傑出研究獎由醫腫瘤內科醫師林季宏獲得,他是以一系列東亞年輕型乳癌研究,披露台灣年輕乳癌急速增加與雌激素暴露密切相關,推翻傳統認為是西方乳癌翻版的認知。
林季宏表示,急速增加的年輕乳癌成因與雌激素暴露相關,包括內源性雌激素以及外源性的環境荷爾蒙。外源性的環境荷爾蒙除了過去已知的塑化劑外,環境汙染物之全氟烷基物質(PFCs),由於會干擾人體內的荷爾蒙。也是台灣女性乳癌發生的風險因子之一。
林季宏表示,尤其是年齡小於50歲之年輕女性,乳癌風險與血中PFCs濃度更是顯著相關。PFCs早年廣泛用來作為表面塗料,包括衣物、紙張護膜、食品包裝材料、炊具等都有其蹤跡,不沾鍋若使用鐵氟龍塗層,當鐵氟龍結構遭破壞,也可能會造成PFCs成分釋出。
林季宏指出,內源性雌激素誘導的基因毒性、也可能導致停經前女性乳癌風險增加。過去30年來,東亞年輕女性血液雌激素濃度急速上升,一旦雌激素代謝不良、便可能產生致突變的代謝物,與DNA鏈結產生突變。林季宏醫師研究發現,這類「雌激素與DNA加合物」在年輕乳癌患者體內具有顯著高濃度。
林季宏是主動結合星、日、韓、大陸學者進行乳癌研究,確認東西方年輕女性之乳癌罹患成因不同,且在居住在美國的東方女性罹患乳癌,也有相同的雌激素表現。
若想要降低乳癌風險,林季宏指出,研究發現,多運動以及植物性飲食模式可能可以降低年輕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避免高熱量飲食攝取可降低停經後女性乳癌風險,避免過多脂肪或熱量攝取,遠離環境荷爾蒙暴露,且「早生、多生、哺乳、多運動」對避免罹患乳癌也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