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根據研究指出,看電影除了是一種休閒娛樂也有助於心理健康。
董氏基金會引述2023年3月荷蘭《Positive Psychology》網站的文章指出,電影療法已被證實可以促進溝通、打破親密關係的障礙,個案可以學會看到新的觀點、感到較不孤單。電影同時也是將人們聚集在一起,並學習從他人角度看待問題的有力途徑。
研究顯示,電影療法有助於增強憂鬱症患者的樂觀情緒和減少無望感,幫助患者了解憂鬱症的成因,促使他們做出改變。一項針對正經歷父母離婚的前青春期兒童的小型研究,以電影治療幫助他們處理父母離異所引發的感受。
研究發現,透過電影和後續治療,兒童能夠更清楚地辨識和表達自己的感受,經歷憤怒和悲傷的情感宣洩,並發展出因應父母離婚的技巧,感覺較不孤單。
部立桃園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陳質采認為,電影原為非治療目的而製作,但情節和電影中的角色,可以幫助人們更深刻的了解自己,建立連接而達到情緒的宣洩與慰藉。
在這過程,電影所呈現的人生故事與生活經驗,可作為借鏡與反思,帶來新觀點,促成所謂的療癒,是心理健康促進很重要的資源。然而,礙於情節,自殺細節過於寫實的影集,亦會讓青少年模仿。
因此,家長或老師最好能了解有精神或是心理困擾的青少年所看的電影,提供討論的空間,才能更了解影片對兒少的衝擊與影響,以促進正向的改變。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電影讓人有陪伴、轉移注意力的效果。當我們處於悲傷、焦慮的狀態時,可透過電影來撫慰心靈、緩和情緒,電影雖然會結束,但觀看時得到的勇氣和希望,皆有助於面對未來。看電影除了可紓壓,也有助於增進人際互動、打破親密關係障礙,只要願意看,就能讓兩個人至少有話題,葉雅馨提醒,如果看完電影有種曲終人散的失落感,何妨再看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