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台南如何成為現今的台南樣貌?幸好有一群研究前輩,為台南點滴流下研究紀錄。文化局二十四日於市博館舉辦台南研究先驅新書發表,包括《成為台南:府城文史活字典石暘睢》、《深耕台灣民俗的文化人:莊松林》,希望透過跨時代,傳承博物館前輩精神。
文化局長謝仕淵表示,兩本作品乃繼二0二一年《國分直一與台南:不是灣生的灣生》(劉益昌著)後,接續完成的台南研究先驅叢書,經由書寫前輩傳記,讓更多人理解前人如何經田野採集、觀察、論述,將研究成果一棒接一棒,延續到今日,累積為台南這座城市的文化底蘊。
甫開幕的市博館,館內典藏起源即是一九三0年代起石暘睢、莊松林等在地社群文史調查成果,選在此舉辦發表,代表博物館志業世代傳承,更具意義。發表會上,石暘睢之孫石頂天、莊松林之子莊明正及多位文史研究學者與會。文化局也感謝家屬提供前人資料,讓書寫能更完整。
《成為台南》為謝仕淵尚未擔任文化局長時完成的作品。謝仕淵指出,石暘睢先畢生投入發掘文物的文史資料,人稱「府城文史活字典」,是台灣早期博物館學奠基者之一;《深耕台灣民俗的文化人:莊松林》由戴文鋒、曾國棟、楊家祈三位學者共筆而成,莊松林在日治時期熱衷社會運動,而後從事民間文學採錄、書寫,後又轉向台灣民俗研究,是相關議題研究先鋒。
謝仕淵強調,研究先驅為先行者,有進步歷史觀,讓人了解古都如何經由醞釀、積累,在各界努力下,成就如今多元台南,在台南400之際,透過書寫,向研究先驅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