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民進黨雙重少數,大陸應保持冷靜克制

拜登在獲知賴清德當選總統之後的第一反應是「不支持台獨」。(路透,資料照)

台灣大選過後,中共當局的對台評論和打壓動作接連出籠,而且兼具軟硬兩手。從選舉過程和結果來看,選前賴清德試圖淡化他本身的台獨色彩,選後他和民進黨陷入雙重少數,再加上台灣內部、外部都有制約賴清德和民進黨台獨傾向的力量,「法理台獨」反而可能嚴重傷害賴清德和民進黨,因此大陸方面應當保持冷靜與克制。

從台灣大選當天到十七日,大陸官方的評論中強調大陸方面將順應兩岸要和平、要發展、要交流、要合作的願望,並重申習近平「以通、惠、情促融」的兩岸融合發展說法。相對於這些偏向軟性的喊話,選後接連爆出諾魯與我斷交、亞洲U20男排賽台灣主辦權遭取消、解放軍機艦加大擾台,這些作為屬於硬的一手。事實上,中共當局對台灣胡蘿蔔與棒子交互運用,台灣並不陌生,關鍵在於中共方面是否操作過度。

進一步觀察,或許是基於選前選情膠著、選後賴清德和民進黨雙重少數,近期中共方面若干對台言行似乎有所調整,除了避免刺激台灣民意,也反映了長期累積的對台經驗。例如,國台辦表示民進黨並不能代表台灣主流民意,這句話某種程度透露中共方面較為正確地理解了台灣民意的力量;諾魯與U20主辦權二事件,應是在選前留中不發,選後才掀鍋蓋,某種程度顯示中共方面儘量避免被民進黨指為介選,而且在靜觀選舉結果出爐後再決定對台出手的力道強弱。

十七日,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李義虎在一篇評論文章中指出,大陸官方對台灣選舉結果「只是對一種事態和一個事態的關注,而非對事物發展終局的關注」;如果此一說法準確反映大陸官方思維,則顯示大陸官方是以既有的原則、立場,以及不侷限於眼前一時、而以較為長遠的視野研判兩岸關係走向。事實上,從台美陸三邊關係來看,三方各有兩岸政策的鐘擺,所謂「現狀」是在三方各自的鐘擺範圍內交互激盪建構而成,並非一成不變,但是「現狀」的變動必須不逾越三方各自畫定的紅線。

美國兩岸政策的鐘擺和紅線,即其「一個中國政策」:台灣關係法、三個公報、六項保證,現階段美國則是偏向壓抑台獨。拜登在獲知賴清德當選總統之後的第一反應是「不支持台獨」;布林肯十六日受訪時,被問到中共當局對美國祝賀賴清德當選是「向台獨分裂勢力發出嚴重錯誤信號」的問題,強調美國是說「民主是好的,但是獨立實際上不好」。由此觀之,目前美國的態度對賴清德和民進黨的台獨傾向構成強力約束。

再就台灣內部來看,國民黨的反獨立場無庸贅言,柯文哲選前也強調台海要試著溝通交流,降低台海發生戰爭的風險,過去柯還高唱「兩岸一家親」。從爭取選票的角度來看,民眾黨倘若淪為民進黨的附庸,恐難避免泡沫化的風險;柯文哲的談話也顯示,即使他不贊成「統」,也不傾向因「獨」而讓台海爆發烽火。民進黨在立法院不過半,應會讓賴清德有「獨」難伸。

質言之,賴清德受限於內在、外在的制約,以實際行動推動「法理台獨」的可能性理應甚微。

也值得大陸方面思考的是,布林肯十六日受訪時還指出,近年大陸對台施壓的作法實際上對大陸的利益反而適得其反。布林肯的這番說法或許是僅出於美國的角度,但同時也相當程度地傳達了台灣的狀況與民意,中共方面應有所體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