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道博物館獲日治時期煙囪的耐火磚 串起台日交流

日本田川市石炭.歷史博物館與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人員,針對日治時期煙囪的耐火磚進行交流。(記者黃文記攝)

記者黃文記/山上報導

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獲得耆老捐贈日治時期煙囪的耐火磚,經媒體曝光,同樣有百年歷史的日本田川市石炭.歷史博物館特地跨海交流,該館研究員經過一年研究,以日治時期耐火磚動向為題發表論文,其中特別點出水道博物館耐火磚不論尺寸及使用方式都有別於日本及台灣的相關設施,值得關注。

南市府文化局長謝仕淵表示,水道博物館開園後,致力調查並推廣台灣自來水相關文史、建築、工法,其中當年為了提供電力發電設備,原本有一座高三十六點三公尺的煙囪,但後來因為安全因素拆除,僅剩下煙囪基座。

但也因為拆除過程,當地耆老吳子中及吳朝全保留了四塊耐火磚,博物館成立後,兩人將耐火磚回贈水道館方,經媒體批露,訊息飄洋過海,引起石炭.歷史博物館關注,去年該館研究員福本寬及早稻田大學嶋崎尚子教授在雲科大副教授王新衡陪同下,造訪台南水道博物館調查。

位於日本田川市的石炭.歷史博物館,配合採礦動力需求,在一九0五年開設礦坑時,就規劃設置了蒸氣鍋爐以及兩座高度為四十五點四五公尺的煙囪,使用了大批耐火磚,兩座煙囪目前仍保持完整,也成為館方爬梳資料,重建歷史的重要依據。

調查發現,無論在日本或是台灣金瓜石發現的耐火磚,尺寸符合現行日本工業標準(JIS),俗稱東京型類別;但台南水道煙囪使用的三石耐火磚有限公司製造的耐火磚(帶格子)尺寸卻不同於東京型標準的耐火磚。

此外,台南水道發現由帝國陶瓷公司製造,上面有陽刻及陰刻有「BIZEN INBE」字樣的磚塊。由於當時成品多會透過在上面陰刻公司名稱做為識別,出現陽刻者其實是錯誤產品,但仍然使用在煙囪中,這也是唯一發現錯誤產品仍然使用於建築的首例,推估是因日本耐火磚的高昂運輸成本,導致錯誤成品也不浪費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