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sidebar Skip to footer

怡東路17棵烏桕暫緩移除

怡東路八十六巷兩旁烏桕成蔭,名噪一時。(記者陳俊文攝)

記者陳俊文∕台南報導

刀下留樹!東區區公所原計畫月中移除怡東路八十二和八十六巷十七棵烏桕,因部分居民加上社大老師串連反對,目前移除計畫暫時喊卡。

東區公所主任秘書陳俊達表示,負責檢測的嘉義大學只說結果沒有講原因,當然引起居民和愛樹團體反對,公所將進一步邀請嘉義大學專家將需移除的原因說清楚講明白。

形成於民國八十年代的烏桕巷,最早在怡東路八十六巷,由一位從國外工作回國的黃姓居民種了二十二棵烏桕改造環境,並由居民認養照顧。

烏桕樹形優美,有青翠的綠葉,夏天形成林蔭巷弄,秋天樹葉由綠轉紅,搭配兩旁種滿五顏六色草花的特色咖啡店和餐廳,浪漫又優雅,一砲而己,使怡東路八十六巷成為烏桕的代名詞。

但東區區公所查報高風險路樹時,將烏桕巷十七棵烏桕列為需移除之列,並張貼公告,馬上接獲二十通反對電話。

東區公所表示,此案依據工務局委託嘉義大學專業團隊進行東明里列管路樹健檢結果建議須移除的報告辦理,並在樹木張貼公告,既然民眾有反對意見,公所決議在未有共識及移除樹木原因說明釋疑前,不會進行移除。

公所主秘陳俊達指出,目前已無派工於五月中移除烏桕的規劃。後續公所會與地方確實瞭解當地樹木健檢結果有無其他處置方式,且分階段進而適樹適地評估處理。

公所一位承辦人員表示,若從烏桕外觀看,確實長得鬱綠青翠,看不出有任何病容。至於為何要移除,是染病或中空,要由嘉義大學的樹木專家說明。

「烏桕巷」是三十前社造成功的典例,尤其早期都會在樹下舉辦「仲夏之夜」音樂會活動,結合畫展、自助餐會、才藝表演以及國樂演出,吸引很多本地和外地民眾前來參加。

Show CommentsClose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