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Views 0Comments
《府城廣角鏡》建請制定五月九日為府城紀念日
詹伯望
今年二0二四台南市政府力推「台南四百」,正如火如荼。明年二0二五年則是台灣府建城三百周年,民間的財團法人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去年開始就籌劃,協同台南其他市民團體與學界,將在明年的五月九日號召萬人,沿著當年城牆的路線,手牽手,以「五九圍城」行動,重現府城的輪廓。
為何要訂在五月九日?因為三百年前、一七二五年的這天,亦是雍正三年(歲次乙巳)的三月二十七日,台灣府城就是在這天興工的。
清代雍正年間派來台灣的滿籍御史禪濟布,在三月十六日上了一份奏摺稟報皇帝,裡面說,「郡治…生聚日繁…而背山面海,一望曠遙,既為四方雜處之區,乃無一尺藩籬之衛,姦良來往,不易稽防…臣再四思維…籌酌樹以木柵。其基三面環山,周經一千八百丈,每丈木植、釘鐵、灰土、人工料估用銀四兩。木長一丈六尺,下栽四尺,用石灰沙泥填築,木杪上頂釘以鉤釘,用木板上、中、下橫三道釘固,每隔四十丈蓋小望樓一座,上安砲位,撥兵支守,於要衝之處開闢四門,各築門樓,安設砲位;木柵之西,兩頭俱抵海邊,各設砲位,千把總輪值以司啟閉,以固屏障。」
「…又據台灣縣知縣周鍾瑄詳同前由,士民皆歡欣踴躍,自一二尺起,以至一二丈不等,樂願捐輸,並無抑派。今據台廈道吳昌祚擬於本月二十七日興工,仍經報明督撫,轉委台灣縣知縣周鍾瑄親董其事、所有建築木柵情由,理合繕摺奏聞。」
這份奏摺透露了兩點訊息,府城最初是由民眾「樂願捐輸」,可見就算不是由下而上,也可見民意所向,樂觀其成;而興工日期,訂在三月二十七日,換算陽曆,是五月九日。
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聯合台南新芽、城緣學校聯盟等多個民間團體,日前選在台南唯一仍在使用的城門─兌悅門下廣場,舉辦茶席,發起倡議,期待明年五月九日可訂為「府城紀念日」,能夠號召一萬大小市民,沿著府城曾經有過的城牆路線,手牽手,重現當年的府城輪廓,後續並將舉辦走讀、出版、展覽、市民論壇,以及學術研討會等,希望不要像一場煙火秀那樣,事過境遷,一切歸於原點。
古都基金會去年就設置「一府.IF」建城三百籌備小組,推由成大助理副校長吳秉聲擔任主席,展開籌劃。倡議當天指出,事實上,經過多年的努力,整個府城去年已獲得文化部審議委員會通過,升格為國定古蹟,稱為「台灣府城城門及城垣殘蹟」。明年再舉辦建城三百年慶祝活動,更能理直氣壯。
台灣府城是清代台灣規模最大的城池,且擁有唯一的東、西外城防禦設施。大南門甕城為台灣現存的孤例,兌悅門與巽方砲台也是台灣僅存的外城遺構,而小東門段、南門段、東門段的城垣殘蹟,則是台灣現存最早期的清代三合土版築城垣,在在都構成台灣府城的特殊性。即以倡議地點兌悅門來說,當地人都稱為「甕城腳」,和大南門的「甕城」迥不相類,這是因為道光年間所興修的西城外護,是從小北門向南,一路延伸到小西門,綿延二公里以上,猶如整個外護都是甕城的概念。
再說,兌悅門同時運用了硓咕石、花崗石與磚頭砌築,呈現清代多元豐富的築城建材與營造技術。甚至在失去防止外患的功能之後,依然忠實扮演了內外交通的的角色,成為台南唯一仍在通行的城門。
建城三百年可以玩的方式很多,除了萬人圍城之外,連日也有不少人激盪出另類思考,例如沿著城牆舊跡辦理慢跑,甚至畫上標線,讓市民知道哪裡有城牆,建立舊城區的歷史記憶,再把古代的街名如打石街、草花街、抽籤巷等逐一標上,成為未來子孫的珍貴資產。
(作者是文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