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sidebar Skip to footer

PFAS塗層易致癌 外食增風險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全氟烷基物質和多氟烷基物質(PFAS)可能致癌,卻被普遍且廣泛應用,包括食品包材、家具與衣物表面塗層等,其穩定性高又難以分解、具生物累積性,恐危害健康。專家表示,民眾若三餐老是在外,暴露風險最高,研究顯示可能增加男性睪丸癌、女性乳癌風險,更可能「禍及子孫」,直接影響胎兒健康。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29日舉辦「PFAS檢測與健康影響現況」記者會。台灣大學食品安全與健康研究所助理教授羅宇軒表示,現今PFAS的種類有上萬種,如果PFAS分子結構較長,或是結構中有氮、硫原子等,危險性就比較高。

危險性較高的PFAS留在體內的時間會非常長,除了可能致癌,也會引起人體內分泌干擾,若是懷孕甚至可能傳給胎兒。

羅宇軒進一步說明,PFAS實際對人的影響還是就暴露量(劑量)決定,台灣主要經由食物攝取到PFAS,如飲水、米食、豬肝樣本內,可能含有的濃度較高;台灣與西方國家飲食習慣不同,如月子餐有可能會有較高的曝露。

他指出,以健康的角度出發,建議依照總體管制的概念,如果食物吃得多,允許的殘留量就要低;若就台美對比,需比較台灣與美國飲食習慣,才能進一步評估殘留量並訂定標準,例如美國可能有較多乳製品、台灣有較高的內臟攝取量。

然而「訂定標準也涉及可行性」,羅宇軒認為,直接完全禁用全部的PFAS可能會發生產業的革命,一定要有替代方式,全面禁用的可行性滿低的;應該先將較長鏈分子式的PFAS禁用、再逐步走向短鏈。

羅宇軒也建議分散風險原則,若3餐全都是外食,曝露量一定會較高,自己在家料理比較能避免曝露;不同品項濃度不同,均衡飲食、透過平均下來曝露到的濃度就會較低。

台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特聘教授林郁真也認同沒有辦法一次性全面禁用,她表示,可以先針對已經非常明確知道的毒性管制。

林郁真認為,從源頭管制是最好的方式,但要完全禁用上萬種的PFAS是很困難的,生活愈方便就愈會有這些化學物質;做很多輸出到國外的製造品,也要依國外的法規,因此台灣也需要跟著全世界的趨勢走,如現在半導體業知道哪些替代品毒性高就不使用,這是全世界面臨到的問題,台灣也應該與世界同步。

Show CommentsClose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