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動脈狹窄 男缺血性腦中風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60多歲的蘇姓老翁患有高血壓多年、有抽菸習慣,日前下午與友人下棋時突然發現一側手、腳無法動彈,也無法清楚說話,緊急送醫檢查才發現罹患缺血性腦中風。經新樓醫院診治發現蘇翁右側內頸動脈嚴重狹窄,透過微創手術放置動脈支架,血流恢復正常,現也在家人支持下努力復健。

台南新樓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曾宣靈表示,腦血管疾病在國人十大死因中排行第五,而缺血性腦中風占所有腦血管疾病約七成,其中約三成有頸動脈狹窄的問題。而頸動脈是向大腦供應血液的主要血管之一,當這些血管變窄時,就會增加中風的風險。

針對曾出現腦部缺血症狀及有其他血管疾病高危風險的患者,臨床上建議都應進行頸部血管超音波檢查,若檢查顯示有嚴重狹窄,病人應立即接受進一步治療。治療上已放置支架撐開狹窄血管為主流,曾宣靈指出,透過微創手術,從鼠蹊部股動脈穿刺放入導管,沿血管推送至患部放置支架具有傷口小、復原快的優勢,然而目前台灣健保給付的頸動脈支架僅適用於有症狀的頸動脈狹窄大於六成以上或無症狀的頸動脈狹窄大於八成以上。

曾宣靈強調,中風及其併發症是可以通過及時的醫療協助和正確的生活型態調整來減少風險的,包括控制血壓、戒菸、酒、管理血糖、血脂、體重及均衡飲食、規律運動等,現醫療技術與支架設計、保護器材的進步,提供更多治療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