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彰化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 杜思德主治醫師
根據健保署的資料,國內糖尿病就醫人數5年成長14%,其中20歲到未滿60歲的大概有83.5萬人,顯示糖尿病已經不是老年人的專屬疾病。而這些第2型的年輕病友,由過去的研究發現,他們的胰島細胞比高齡族群衰老得快,並發病更猛。而且,由於這些年輕族群往往為了經濟打拚,忙於工作而疏忽,常常自行停藥或減量,導致病情加重。
根據2023年美國內分泌臨床學會對於有糖尿病前期、飯前血糖異常,及葡萄糖耐受不良的族群,建議肥胖或過重病人治療目標是要減重7%到10%,當然首選藥物就是我們現在國內已有的腸泌素這一類的藥物。
也就是說,對於糖胖症或代謝症候群這一類病人的治療,已經從以血糖為依據的治療,轉化成以體重下降為目標的管理,並進而達成血糖穩定控制的治療目的。簡單地說,控制糖尿病先從體重管理開始,是目前治療的趨勢。
我們從臨床以及文獻發現,糖胖症、糖尿病前期、代謝症候群,以及肥胖的病人,單靠行為介入要長期維持減重的成效是困難的。而從去年發表的科學文獻發現,使用腸泌素治療病人減重,可以大幅度降低肥胖或是糖胖症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高達20%。因此,我們若有心協助病患減重,不需要遲疑,因為現在有好用、衛生福利部核准的合法減重藥物,且減重效益可能比苦口婆心地衛教要來得更好,透過藥物減重帶來的成就感,讓這些病人在往後減重的過程當中,對於生活型態改善的教育及飲食控制的配合,可以獲得更強的動機及成效。
所以我們必須教育民眾,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如果能夠減重5%,對於高血壓或血糖異常將會有幫助;如果能減重5%至10%,對於一些肥胖的多囊性卵巢的病人,或是有非酒精性脂肪肝、高血脂的病人,或是代謝症候群預防糖尿病,成效都非常好。如果能夠減重10%至15%,往往睡眠呼吸中止、逆流性食道炎、心血管疾病、尿失禁及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也可以得到症狀的改善;如果真的能夠減重15%以上,有些初期診斷的二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就可以得到緩解,而且可以減少這些人的心血管死亡率,甚至連心衰竭,也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症狀緩解。
總之,了解肥胖治療遵從性的影響因素,進而透過病人對藥物治療的正確期待,以及建立病人的信心跟動機,並在持續治療過程中,經由一些行為的療法,譬如自我監測,控制刺激因子、用一些替代行為來取代進食的渴望,以及幫助病人認知如肥胖對於健康的影響,再共同設定治療目標,加以善用數位及科技,一定可以讓肥胖及糖胖症患者得到非常大的健康助益,也會重建他們的信心。
最後還是必須強調,雖然目前減重相關的治療藥品,對於體重管理非常有效,但是持續回診、追蹤,對於長期體重維持相當重要;唯有持續生活型態改善,以及治療能夠到位,才能讓病人的體重維持在一定的理想程度,不致復胖,對於病人本身的健康狀況,也可以得到很大的提升。
(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為統一企業及統一超商於2003年共同捐助成立之公益基金會,致力於預防醫學及營養保健之社會教育、研究發展、國際學術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