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礦跡留痕

■王岫

不再慢跑的老後歲月,只能以走路取代。為多有一些運動量,則常選擇山區郊野路徑或步道漫走。不知怎樣,就常經過與礦坑有關的地方。

台灣現在已少聽到有採礦之事了。記得幾十年前,常在報紙看到哪裡的礦坑發生爆炸或煤氣外洩的事件,報上總有死難礦工家屬抱頭痛哭的照片,令人鼻酸。

不管金礦、銅礦、煤礦、總有採盡枯竭的一天,發生事故命案後,更加速礦坑的收場或封閉。於是,台灣大概只剩下礦坑遺跡吧。

即連台北、新北兩大都會城市,四、五十年前的偏郊,還有採礦之業,故我去郊野行走,就常看到礦坑遺跡,有時還特別闢成紀念性古道或遺址、展示礦工生活用品的區域等,讓年輕人知道礦工的辛苦或部分採礦的工具吧!

疫情前,我走過吳興街附近的糶米古道,那裡有個礦坑展示區,我的收穫還知道這是以前礦工和農夫走的山中捷徑。我也多知道「糶」和「糴」米這兩字的讀音和區別了。「糶」和「糴」這兩字,現在已漸少見,有些人可能也不知道怎麼唸呢!

前幾天,去看五堵車站附近新完工的鄉長厝橋,這是從舊長安橋改建的新人行步道橋,汽、機車不能走,是舒適、美觀又安全的走路地方。但橋邊和橋中央兩側,有著許多煤礦故鄉的說明和圖示。原來,這橋從日治時期,就是五堵煤礦區跨越基隆河運煤的中介地,從吊橋、水泥橋時期,都有輕便車軌道經過的歷史留痕。如今,拆掉用了四十多年的水泥舊長安橋,改成舒適的鋼構人行景觀橋,是現代化大橋了,卻因為這些文史說明圖照,彷彿空氣中,便還飄散著煤炭味似的。

也去走過內湖的碧湖步道。那裡從內溝溪一入口,便有個「新福本坑」礦坑遺跡。最近,還在坑內豎起兩、兩排相思木樹幹。也有牌示,說明相思樹木因材質堅硬耐潮濕,非常適合做成支撐礦坑結構的「牛條」。在礦坑若變形崩坍時,相思木不會直接斷裂,而是先發出啪啪的樹木折斷聲,此時礦工得趕快逃出坑內才能保命。

沒想到相思樹木,還有這救護礦工的功能。以前,我對相思樹,自然是如字眼上的相思浪漫似的。想起五十年前,在台中圖書館上班,晚上去東海大學圖書館兼任打工,夜間去值勤,總得通過一大片相思樹林,東海當時就是以相思樹聞名,冬天呼嘯而過的山風,吹得相思樹林也是吱呀!吱呀地響,那時還感覺的是蠻有山谷風情幽微的情境,卻不知,相思樹木的吱響,對礦工,是有警示呼喚作用的。

走路郊野,常遇到礦坑遺址,有的甚只是留痕似的圖照或文字說明而已,就有一些歷史和基層辛苦人物生活打拚的意象浮現腦中,這是走路入郊野的意外之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