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第一張稿紙

■劉洪貞

每次把月曆紙,裁剪成大小不一的便條紙時,我就會想起第一次用月曆紙投稿的糗事。

從小學三四年級開始上作文課後,老師每次發作文簿時,都會對我說,妳可以把本子裡的文章,投稿給「國語日報」(它是當時學校裡唯一的課外讀物)。記得他剛對我說一兩次時,我都沒反應,因為我不知道怎麼投稿?

後來是因為他說得次數多了,我才不好意思地說出緣由。結果老師告訴我,只要把文章抄到稿紙上,並寫下姓名和就讀的學校及班級,寄給報社就可以了。

為了讓老師知道他的話,我是有在聽的,我也有想要以行動來證明。偏偏,要寫稿我又沒有錢買稿紙和信封,又不忍為難身無分文的父母,要怎麼寫呢?我只好撕下牆壁上的月曆紙,把文章用鉛筆整齊地寫在背面;又用另一張摺成信封,用飯粒黏緊;再把身上存了好久,捨不得買冰棒的一毛錢買了郵票,才把稿子順利寄出。

本以為這樣我就完成老師交代的任務,所以很快就忘了這件事。不知過了多久,有天上課時,老師交給我一封來自「國語日報」的信,內容是說這篇文章會錄用,但也註明下次投稿,務必用稿紙書寫。

因這件事,讓我被同學貼上,用「月曆紙寫稿的憨大呆」。從此在學校裡,我不管走到哪兒,都有調皮的男同學,除了對我指指點點外,還大聲問我缺不缺月曆紙他家很多……讓我又氣又羞。

文章刊出後,我收到五元的稿費即期支票。有天爸爸去郵局幫我領稿費時,就順便幫我買一些稿紙、信封和郵票,讓我從此可用稿子寫稿。

如今科技進步,雖然網路已替代了一切,但每次只要看到月曆紙,我的臉還是會熱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