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View 0Comments
女童高燒4天 確診川崎病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三總小兒心臟專科醫師徐萬夫31日指出,「川崎病」是小兒科大夫公認最棘手的疾病,孩子如不明原因發燒5天以上就得特別注意,嚴重的川崎病可能造成兒童心臟冠狀動脈瘤,恐得終身服用抗凝血藥物。
川崎病是1967年由日本醫師川崎富作首次提出,經過了數十年的研究,讓川崎病的診斷與治療有了初步的方向。徐萬夫表示,但川崎病致病的原因仍不明,一般認為與體質、基因及感染都有關係,尤其在新冠疫情期間川崎病發生率明顯降低,顯示完整的感染防護可能可降低川崎病病發。
徐萬夫指出,三總最近收治一名1歲女童,女童在入院4天前,出現發燒、流鼻水和嘔吐症狀,2天後家長帶她至診所就醫,並開始服用症狀控制藥物,但病情未見好轉,轉往三總兒科急診發現,女童嘴唇發紅乾裂、雙側眼結膜充血、手腳掌紅腫,軀幹部位出現紅疹,並且卡介苗注射部位皮膚也有發紅現象,確診罹患川崎病。
徐萬夫表示,女童症狀改善出院1週之後,再次出現有發燒嘔吐情況,眼皮發紅浮腫,至三總門診就醫經過超音波檢查發現心臟冠狀動脈已經擴大,判斷為頑固性川崎病,經使用第2線、第3線藥物治療,病童雖短時間會退燒且發炎指數改善,但在多日後卻又會再次發燒,後在使用第4線的藥物病童的狀況終於獲得控制。
徐萬夫表示,病童左側與右側冠狀動脈發生明顯擴大為動脈瘤,尤其右側動脈瘤已大到影響心臟血管之血液流速,所幸尚未造成末端血管狹窄,這名幼童正服用抗凝血藥物中。
徐萬夫指出,川崎病是一種東亞病,5歲以下幼童患病率最高的日本達到每10萬人300例,南韓為每10萬人200例,台灣地區為每10萬人80例,台灣兒科醫學會於2010年曾對500餘名兒科專科醫師進行調查,發現因臨床診斷不易,使川崎病被兒科專科醫師認為最棘手的疾病。
徐萬夫呼籲家長注意,孩子如發燒超過5天,伴隨嘴唇發紅乾裂、舌頭發紅等口腔黏膜變化;雙眼結膜充血,通常沒有合併分泌物;單側頸部淋巴結腫大;手腳腫脹發紅;在軀幹及四肢發現多形性紅疹,上述外觀症狀符合4種以上,就應提高警覺儘速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