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運動風氣盛行,關節問題也隨之增多且有年輕化趨勢。對於因受傷或老化致膝關節軟骨受損,台中榮總骨科部運動醫學科主任陳超平22日表示,進行「1次性手術自體軟骨修復技術」幫助軟骨缺損部分再生,讓患者重拾運動人生。這項重要發現,已發表於美國權威醫學期刊,獲得國際醫學界的認可。
台中榮總召開記者會,陳超平昨日在會中說明「1次性手術自體軟骨修復技術」的作用及示範,2名接受手術而復原的患者也現身說法,在手術後可以再度恢復原來從事的運動。
陳超平指出,熱愛自行車運動的52歲黃先生10年前檢查確認右膝軟骨損傷而擔憂無法從事運動;才30多歲的前排球國手陳小姐3年前在教練職上教學不慎而傷膝,就醫發現雙膝軟骨幾乎磨光,擔心得離開最愛的球場;75歲的羅阿公退休後想從事農務,無奈膝蓋受損致雙腳不平衡影響脊椎,一動就全身不舒服,常要臥床休息很痛苦。
陳超平表示,3名患者先後接受「1次性手術自體軟骨修復技術」成功治療,黃先生騎自行車里程數累計逾10萬公里;陳小姐不僅繼續勝任教練職,更能重回球場當選手;阿公則笑說,現在能種菜也能跟老婆去運動,退休生活多采多姿。
陳超平說示,「1次性手術自體軟骨修復技術」在110年取得衛福部(TFDA)認證,台中榮總運動醫學團隊112年通過SNQ國家品質標章認證,截至7月底,中榮已完成逾100例手術,年齡跨度從11歲至73歲,膝蓋損傷患者只需1次手術,術後1年,發現軟骨缺損部分完全再生達97%。
陳超平指出,這項手術是利用患者自身的健康軟骨,手術時,醫生從患者膝蓋非負重部位取出約2到5公克的健康軟骨,經切碎及酵素特殊處理分解可釋放大量軟骨細胞,再將其裝填到受損處,促使再生類玻璃軟骨,耐用度高。
陳超平解釋,90%的「1次性手術自體軟骨修復技術」手術可透過關節鏡操作,傷口僅2公分。不僅適用於膝蓋,還可應用於肩膀、手肘、足踝等部位的軟骨損傷,但非所有患者都適合,必須透過專業醫師臨床檢查判斷,此外,術後必須配合6個月至1年以上的復健才能達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