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易腸胃不適 勿貪圖冰品


記者陳佳伶、陳柏翰∕綜合報導

衛福部統計,今年8月截至22日總計490人次因熱傷害就診,高於去年8月442人次。中醫認為,中暑屬於「暑邪」,可用刮痧方式讓暑邪儘快排出體外,或用中藥方劑來幫助散熱。提醒中暑後易有腸胃道不適,此時不可貪圖冰品,嬰幼兒、銀髮族和慢性病患者更要小心防範熱傷害。

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沈祐任表示,常見的熱傷害包含中暑、熱痙攣、熱暈厥、熱水腫及熱衰竭等;輕微的中暑症狀包含了頭暈目眩、肩頸僵硬、四肢倦怠無力、嘔吐、腹瀉、嚴重口渴等症狀。

人體可透過傳導、對流、輻射、蒸發等方式來散發身體的熱能,其中以蒸發最為重要,主要為人體透過呼吸、流汗來排出體內過多的熱能;如果空氣中的濕度過高或是穿著過多的衣物,會阻礙身體經由流汗來散熱,在高溫、高濕環境下更要注意熱傷害的發生。

中醫認為,暑邪容易攻擊膀胱經巡行的位置,也就是後背部,可用刮痧板或瓷杯、湯匙等光滑的材質在脊椎兩側刮痧,並以含油的潤滑劑做介質,讓暑邪可以盡快排出體外。沈祐任提醒,刮痧不是刮得越大力、皮膚顏色越紅越好;應由上而下的沿著脊椎兩側的肌肉單向往下刮,只要有些許紅色痧點出現即可。

另外,暑邪容易攻擊腸胃道,中暑後很容易有腸胃道的不適,此時千萬不可貪圖冰品、冷飲,否則腸胃道功能的恢復會大受影響。

他表示,高溫環境下,人體必須消耗能量來排出過多的熱,中醫會用甘溫除大熱的方式協助人體散熱,常見的方劑有李東垣的清暑益氣湯、生脈散等,方藥組成主要包含黃耆、人參來補氣,麥門冬、五味子生津止渴斂汗,升麻、葛根解肌退熱,蒼朮、白朮健脾燥濕和中。

沈祐任說,天氣炎熱應小心防範熱傷害,尤其是嬰兒及幼童、65歲以上的長者、慢性病人、戶外工作者及運動員等高危險族群需要特別注意;平時生活應有正常的作息,加上規律的運動、充足的飲水,才能健康、安心的度過炎熱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