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呂眉均
最近市場上頻頻出現兩頭尖尖的菱角,買回家後,簡單洗淨,入鍋加水加鹽,外鍋放水,按下電鍋開關,等跳起,再悶些許時間,即可享用香甜鬆軟的菱角。
剝黑殼,食白肉,之後將空殼放進廚餘桶內,等垃圾車來接收,一次短暫且豐美的菱角接觸,至此已在家完整播放完畢。
但在台南官田,生產佔全台百分之七十菱角的產地,收穫到的並非全是菱角帶來的好,還有因菱角所產生的各種問題,以及汙染。
因緣聚會,近期至台南官田的「官田烏金」參觀,方才得知此處每年需處理上千噸菱角殼。烏黑的,有著尖銳兩角的菱角殼,上千噸堆積如山,宛如一座來自暗黑世界的惡魔微笑。再加上此地的菱角殼,不是家裡食用過後的廚餘,垃圾車無法接收,生產者必須自行處理菱角殼。
在此地種植菱角的高齡阿公阿嬤,面對大量菱角殼廢棄物,該如何處置?
以往,生產者大多別無選擇地在路邊燃燒。雖然這是最快「讓垃圾消失」的辦法,卻對空氣造成一定程度的汙染。每到某些季節,官田區一片「霧茫茫」,不僅提高交通危險度,也增加環境髒亂度,此辦法並非良策。
為了友善環境,有人開始嘗試將菱角殼埋入土中,期盼大自然能將其轉化,成為土壤中的養分。此方法雖比直接燃燒法,更加友善環境,實際上卻並不可行,一是菱角兩端尖尖的殼十分堅實,放入土中,需耗時三年才能將其完全腐化,二是尚未完全腐化的菱角殼,暗藏於土壤之中,宛如土中凶器,農人行經踩踏田裡,容易被其尖銳所刺傷。
面對兩頭尖尖、形似元寶般可愛的菱角,對食用者而言,只需花錢,便可獲得菱角的美味,殊不知生產菱角的地方,正默默承受菱角帶來的好與壞。或許有人會認為當地人因此得利,承受這些問題並無不妥,本來有得必有失,實在無須費心思考此問題帶來的在地諸多問題。但有些人並不如此想。
有一群人,在台南官田,開始將令生產者頭痛的廢棄菱角殼,一車、一車運往「官田烏金」基地,集中焚燒。形似垃圾車功能,但絕非僅僅只是垃圾車如此這般簡單。
訪遊現場,有人舉手發問,在路邊零星燃燒和運到此處集中處理,還不都是燒?還不是對環境造成汙染?還多了運送這層無用之功,實屬大可不必。
雖然都是燒,但在路邊燒,和「官田烏金」基地的燒,不是「同款地燒」。這便是關鍵所在。路邊燒,是將廢棄菱角殼隨意堆置,點火後,任由其自行燃燒成灰。
灰飛煙滅,轉眼無痕,看似虛無,但上千噸的燃燒成灰,不是虛無,是場地方性的環境災害,並且持續一段時間。
「官田烏金」基地的燒,在燃燒之前,需先將收集過來的廢棄菱角殼,以傳統日曬法,經過菱角殼曝曬程序,必須晒乾至某一程度後,方能進入「炭化作業流程」。
有人問,為什麼要多出這套程序?如果不經過傳統日曬法,直接放進「專利炭化設備」內後點火,難道怕會燒不起來?不知是幸,亦或不幸?
參訪當日,這個問題直接從實作過程中,獲得解答。
示範過程中,工作人員先將廢棄菱角殼,倒入半懸於空的「專利製炭系統」燃燒桶中。乍見此桶,並無驚奇之處,猶如路邊販售桶仔雞的圓柱狀桶身,其實當時是我還不知其中另有玄機。工作人員掀開上端蓋子,點火,菱角殼果然一路向下燃燒。燃燒時,工作人員一手撫摸內部正在高溫燃燒的金屬桶,告知燃燒剛開始,火勢先從上方慢慢往下竄燒,因剛點火,下方這塊仍是常溫,必須經過一段時間,才會往下燃燒完全。金屬桶內,火光赤紅,溫高熱人,看得人心生恐懼,但見工作人員一手泰然自若撫摸其上,似乎一點也不燙的模樣,雖心存懷疑,還是斗膽上前一試,一手輕放上內部正在熊熊燃燒的金屬桶外壁。
工作人員特別強調,時刻提醒,只能觸摸他手掌以下的地方。因長期操作,他已掌握點火後,內部菱角殼大約何時會燒到何處,再加上他「以身試溫」,對初初接觸者而言,只需摸其手以下的區塊,並無大礙。我伸手觸摸的同時,暗暗驚奇原來點火後,並非轉瞬間燎原至整個燃燒桶,而是一寸一寸慢慢往下燒。
廢棄菱角殼經過一千度烈火焠煉,兩頭尖尖的菱角殼轉為初階段的菱炭,燒好的廢棄菱角殼,欲化身成為循環經濟理念的「菱殼炭」,還需經過整整五日的傳統日曬法,而且必須是連續的五日,萬一中間有一日下雨,便前功盡棄,得再日曬足足五日,方能成炭。
傳統日曬法十分費工,得先將燒好的菱殼炭,一袋、一袋裝入網袋之中,時不時得翻面再曬,才能曬得均勻,費時費工,還必須承擔隨時可能「從頭再來」的天氣風險。
這時有人舉手發問,燒好的炭已經十分乾燥,為何要再曬?工作人員神秘一笑,要大家離開曬炭場,前往剛去過的「專利製炭系統」燃燒桶。
只見工作人員判斷,桶內所有菱角殼已全體燃燒完畢後,引水灌入,瞬間降溫。驟雨般的水嘩啦啦往下瀑流,方才知燒桶下方,有能讓水流出的孔洞。工作人員說明,如果放任不管,繼續燃燒,菱角殼便要成灰,飄出的煙也會污染空氣。正當還在消化這一連串轉變,工作人員皺眉,說了句「壞了,得再燒一桶」。
後來才知,如果燒製成功,出水時,理應飄出陣陣硫磺味。這桶菱角殼,並無硫磺味,出來的水色亦不對,原因在於菱角殼乾燥度不夠。這批燒好的菱角殼,得整桶倒掉,不能用。
後來又燒製出一桶,出水瞬間,飄出濃濃硫磺味,此時才見工作人員滿意笑開,露出鬆了口氣的表情。爾後,兩桶水放在一起比較,果然水色不同。工作人員請人上前摸摸燒製成功的水,赫然驚覺飄出硫磺味的這盆水,摸起來十分滑順,宛如溫泉水,摸過的手也變得較為滑膩。
「官田烏金」基地將好不容易製作出來的「零炭」,利用其多孔隙等等特性,製作成能吸附異味、調節溼氣的淨化空氣產品;利用其保濕固炭、保濕保肥的優點,改善土壤循環永續;因其具有淨化水質的功能,於是運用在水根養殖、中和水質、過濾汙水等地方。
這次「官田烏金」訪遊,讓我看到季節性日常一物,從種植到採收,從餐桌到廚餘,從路邊焚燒汙染到「官田烏金」,是否地球上大多數的「汙染」,並非汙染,只是人類尚未開發出更好的處理廢棄物方式?
如果人類願意坐下來,好好思考,該如何處理自己製造出來的大量垃圾,結果會不會與「菱炭」相似?
一個長期以來的問題,一直成為問題,並非一定是問題無法可解,而是無人去試圖解決問題。一樣的廢棄物,一樣的燃燒,卻能燒出不一樣的結果。
較好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