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60歲女性近幾年來只要一快速轉頭,就會聽見一陣急促且不規律「噠、噠、噠」聲,彷彿有人正在耳邊發送摩斯電碼,持續數分鐘。起初以為是耳垢黏在耳膜上所致,家庭醫師檢查並無異常發現。近來聲音轉變成「啵、啵、啵」,宛如湯鍋沸騰時的氣泡聲,聽了就煩躁;尤其是睡前剛躺下症狀明顯,得依賴助眠藥物才能入睡。
病人就診時,醫師直覺是血管性耳鳴,立即安排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基底動脈扭曲,管徑擴大,壓迫右側腦幹,原來是罹患了「神經血管性壓迫腦幹症候群」。
根據解剖,聽神經從下方腦幹進入中樞神經,神經軸突會先到達腦幹後方之耳蝸神經核,再到位於腦幹前方之上橄欖複合體(又稱上橄欖核),繼續向上延伸,經過中腦及丘腦,最後到達大腦聽覺皮質。倘若基底動脈扭曲,偏離中線,橫跨下方腦幹,當患者躺下、轉頭或運動時,動脈搏動突然增加,猛然撞擊腦幹,局部組織發生形變,宛如泡棉受到擠壓後又逐漸膨起,干擾上橄欖複合體內聽覺訊號的傳遞,患者遂聽見一段怪聲。
「神經血管性壓迫腦幹症候群」之成因,可能是先天性發育異常;也可能是後天性高血壓,破壞動脈管壁內彈性纖維,基質金屬蛋白酶來不及修復,鈣質沉積後定型。另外,廣泛性頸椎椎間盤狹窄,多餘的椎動脈段落被擠進顱內,整個椎基底動脈系統發生扭曲。
此病透過牽引、熱敷及經皮電刺激等物理治療,可以放鬆頸部肌肉,拉開椎間盤,使頸部稍微變長,部分椎動脈被拉回頸椎內,從而改變動脈壓迫腦幹的位置。服用某種抗癲癇藥物,抑制神經傳導,或許可以減輕症狀。
最重要的,高血壓患者應當規律地服用降血壓藥物,降低動脈壓,並服用大劑量之二十碳五烯酸(EPA),降低腦幹組織內微細循環阻力,從而降低動脈搏動,更可避免中風。
(作者∕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醫師陳建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