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後紅斑非胎記 竟是新生兒血管瘤

女嬰滿月右耳後長出鮮紅色斑塊(左),就醫診斷為新生兒血管瘤;治療5個月後瘤塊消失(右)。(記者陳金龍翻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台中市大肚區1歲徐姓女嬰出生滿月,右耳後突長出鮮紅色斑塊,家人誤認為胎記,未料耳後紅斑隆起發癢且從0.5公分增生至1公分,徐小妹抓癢哭鬧難眠,經烏日林新醫院診斷為新生兒血管瘤,服用口服藥治療5個月後瘤塊消失,徐爸爸開心說「女兒終於可以好好睡覺。」

徐小妹半年前常不自主搔癢右耳後斑塊,且斑塊越變越大,從0.5公分長至1公分,至烏日林新醫院小兒科施打常規疫苗,徐母向兒童心臟科主任廖立勤諮詢,經由理學檢查查出紅斑並非胎記,竟是新生兒血管瘤。

廖立勤說,新生兒血管瘤為血管性腫瘤,常見於新生兒發育期間,台灣統計嬰兒發生率約略是1%至2.6%,好發於女嬰、早產兒及低出生體重嬰兒,研究顯示新生兒血管瘤可能涉及胎兒期間的血流變化、遺傳因素和生長因子作用。新生兒血管瘤通常在嬰兒出生後的最初幾週開始出現,主要分為:表淺型、深層型及混合型,根據統計約有6成屬於表淺型,由於徐小妹的血管瘤除了有皮膚表面的深紅色瘤塊,另外更有隱藏在皮膚下深部血管瘤不易察覺,屬於混合型的血管瘤。

廖立勤說,1歲以前是治療新生兒血管瘤的黃金期,醫療團隊採健保給付、免開刀治療方式,安排徐小妹住院3天,採口服Propranolol心律錠藥物治療,臨床觀察藥物反應,確認無副作用反應後,返家繼續服用藥物治療5個月,血管瘤逐漸消退,紅斑完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