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艙症候群 日常保健預防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隨著疫情趨緩,越來越多人開始出國旅遊;但長途飛行或久坐不動,易引發「經濟艙症候群」。透過日常的自我保健與中醫調理,可有效緩解下肢水腫並預防其反覆發作,降低經濟艙症候群風險。

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蔡昕儒指出,經濟艙症候群又稱為「深層靜脈栓塞」,是由於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導致下肢靜脈血液循環不佳,形成血栓而導致的一系列症狀。典型症狀為單側下肢急性腫脹、疼痛,皮膚顏色改變呈現紅色或紫色,如果突然起身,致血栓跑到肺部,可能引起呼吸困難、胸痛,甚至猝死。

她說,中醫理論「濕性趨下」的概念強調水容易往低處流,當體內痰濕過重時,水分便會滯留於下肢,形成水腫。水分的代謝與肺、脾、腎三臟的功能密切相關。治療下肢水腫時,中醫通常從「脾虛」或「腎虛」的角度進行調理。

如果水腫由脾虛引起,患者通常會伴隨食欲不振、腹脹、疲倦乏力、頭昏頭重等症狀,這類水腫通常需要健脾利水的治療;而腎陽虛型的水腫則表現為腰痛、膝蓋酸軟、四肢冰冷、小便量少等,治療的重點則是溫腎助陽。若有氣滯血瘀症狀,也會酌加活血化瘀藥物治療。

預防下肢水腫,日常保健很重要,建議運動及避免久坐或久站,1、2小時就起身伸展,促進血液循環;若有靜脈曲張等相關病史,也建議穿著彈性襪減少血栓風險。飲食方面,應避免過量攝取生冷食物和飲料,如生菜、水果,並減少烤、炸、辣和高鹽分食物。

蔡昕儒說,薏仁是常用的健脾利水消腫食材,煮薏仁水可幫助身體排除濕氣;若體質較為虛寒、容易怕冷的人,則可以選擇喝薑母茶,幫助祛寒消腫。此外,按摩足三里、三陰交、太谿等穴位,或配合溫灸療法,也有助於減輕下肢水腫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