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否認九二共識存在只是耍弄文字遊戲

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羅文嘉對於九二共識的說法完全是玩弄文字遊戲。(中央社)

共軍「聯合利劍—二0二四B」軍演剛結束,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羅文嘉就指出「九二共識」已經過時,建議用「二六共識」取代。消息傳出之後,令人對兩岸關係的未來更感憂心。

照羅文嘉的說法,九二共識是三十幾年前的架構,且在海基會檔案、來往文書、信件,甚至會談紀錄中,都找不到九二共識。而且,一九九二年雖有會談客觀事實,但所謂的「共識」並不存在;用一個不存在的、沒被會談雙方同意接受的過時框架作為基礎來談關係,確實不合時宜。

羅文嘉一方面承認一九九二年兩岸海基、海協兩會的確有會談,一方面卻又否認「九二共識」的存在,似乎是陳述史實。然而,冷靜深究,他其實完全是玩弄文字遊戲。

就事論事,「九二共識」四個字確實未曾在當年海基、海協兩會的檔案、文書、信件及會談紀錄中出現;這是二000年四月二十九日蘇起創造的名詞。不過,「一個中國、各自口頭表述」,確實是一九九二年雙方達成的共識,其形式是函電往返與各自口頭表述,而非雙方簽署的單一文件;其位階或許低於條約或協議,但函電往返也是「換文」的一種,近年國際間經常使用,當然也具有一定的政治約束力。

更重要的是,當年在香港商談中,「對『一個中國原則』用口頭聲明方式各自表達」是我方提出並獲得對岸接受。當時海基會獲得陸委會授權,並獲陸委會同意的表達方案之一是「在海峽兩岸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過程中,雙方雖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對於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幾經周折,海協會最終表達「充份尊重並接受」的立場。

事實上,二000年六月二十八日,陳水扁擔任總統接見美國亞洲基金會會長富勒博士時,就曾公開表示「新政府願意接受海基、海協兩會之前會談的共識,那就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但大陸方面卻不承認」。儘管時任陸委會主委蔡英文隨後澄清,「一個中國、各自表述是我方用來描述會談過程的用語,並不代我方已接受北京的一個中國原則」,但她也沒有完全否認。

顯而易見,儘管隨著兩岸關係變化,雙方對於「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立場有所變化,但當年確實存在這一共同認知,會議雙方當時也都同意接受。這不僅是當年兩岸關係破冰的基礎,也是二00八年馬英九上任後兩岸關係快速發展的契機,更是兩岸政治互信能否建立的關鍵。

無庸置疑,羅文嘉全盤否認「九二共識」,重點其實並不是這四個字是否存在,而是意味著民進黨根本就不接受「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也隱含「中國、台灣,一邊一國」的立場。試想,即使是吳豐山接任海基會董事長,但如果民進黨當局仍以這樣的態度去談兩岸未來,大陸怎麼可能接受?難道這樣就能突破僵局,「談出兩岸真正和平未來的機會」?

至於羅文嘉口中「更具前瞻性的架構」,更是諷刺。他高談「歡迎海協會到馬祖『南竿二六據點』談二六共識」,但什麼是二六共識?羅文嘉說是兩岸之間的二十六項協議,並要以此做為兩岸坐下來談的政治基礎。問題是,這二十六項協議當初之所以能夠簽訂,完全就是因為雙方都有認同「九二共識」的基礎,現在民進黨不承認九二共識,協議怎麼談得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