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藝研堂〉文資流 5感體驗台南文化

展區可以看到東門城的古今變化。
順著想像中的德慶溪,主展區以各種流動的形式呈現文資流。

圖/文資處提供

  • 今年「臺南市文化資產月」響應10月26日至11月10日於臺南的文化盛事臺灣設計展,以「文資好設計」概念,推出《文資流》小型展覽,希望透過介紹文化資產價值核心、修復傳承文化資產的創新方式及探索文化資產的未來性等不同層面,即日起至11月10日於西竹圍之丘「目目‧赫茲博物」展出。

此次《文資流》展覽係以西竹圍之丘為源頭,以「水」、「地形」與「聲景」等面向,呈現文資動態;不僅呼應在東區小丘上的展區,也藉由「文化流動」的3個展區,呈現文化資產在臺南地景、聲景脈絡與時光的存續與演進。

 

 流動的文資

踏入1樓展區,就可看到眼前以藍色光景營造的水流階梯,也可聽到陣陣海濤聲傳來,透過臺灣八景中「澄臺」與「婓亭」的台江內海聲景與意境,遙想當年臺灣道署(今永福國小)及周邊地景變遷。接著順著想像中的「德慶溪」,往上至2樓展區,便可看到德慶溪流經的城市地景與東門城的古今變化;而透過府城建築不同壁鎖風格介紹,可讓大家體會府城建築技術的變遷與多元。

現場也實體展出「臺南市文資建材銀行」提供的「臺日商業交易流通木材」和不同圖形的「玻璃窗花」,透過印記、港口檢查標記、海棠花、十字紋等細節,一起觀看、聆聽這些光線與材質間秘密,了解其背後自大航海時代以來,臺南與世界交流歷程及舊材如何在當代再利用、流轉新生,串連起不同人群的故事。

從阿姆斯特丹的水線防禦,引發對於城市中「水」的保存方式之探討。
透過台日商業交易流通木材,了解臺南與世界交流的歷程。

 流存的文資

文化資產並非是凍結於時空中的化石,其實它與生活息息相關,仰賴人群的保存傳承,同時兼具「傳統精神」與「創意再現」內涵,與時共進。然人們曾經想過文資的保存傳承,也可以包括「聲音」嗎?無形文化資產「繡黼」,其實並非寂靜無聲的技藝,它的聲音又是什麼?展覽中透過聲景呈現,讓大家聽到過程中刺繡拉線編織等聲景,彷若置身於繡坊,與匠師們一起於時間流動中,全心全意投入這項傳統工藝。

旁邊的展區「#__________也可以是一種文化資產」,則介紹「文資留(流)存」的當代狀態,藉由聆聽、互動,讓大家透過參與共享的「臺南聲音地景」和心理測驗,發掘每個人的「文資人格」和適合的文資活動與場域,讓民眾觀展後,繼續在臺南探索自己的文資經驗。

不同時期的玻璃物件,蘊藏光線與材質間的秘密。
府城存有不同形式的壁鎖,反映建築技術的演變與交流。

 流域的文資

「域」在這裡不是空間的界定或限定,而是「跨域」、多元呈現文化資產方式。從再現1960年代的阿里山林鐵聲景,反思當代臺南鐵路地下化保存議題,並從阿姆斯特丹(Stelling van Amsterdam)的水線防禦與建築空間資產運用,引發對於城市中「水」的保存方式探討。在展區的每個角度、材質,都具有「體驗」與「發現」可能性,拉開窗簾,從窗戶透視、可以追溯百年德慶溪與西竹圍之丘位置;用手輕拍展牆或感應裝置,就可再現「北極殿」與「太平境教會」鐘聲;在這裡可以體驗原來文化資產,並非靜態,而是互動、感受的一種動詞。

今年活動摺頁以現代浮世繪的手法呈現文資流的意象。
展覽現場也可以了解文資的聲景保存新嘗試。

 文資選

現場也特別規劃「文資選」閱讀區,讓大家浸淫在視覺、觸覺、聲覺後,可以愜意坐下來閱讀關於文化資產與文化相關叢書,感覺文資深度。此外,還有壁鎖與聲景相關的紀念小物,參訪民眾都有機會把這份體驗、感受帶回家細細品味。

來趟《文資流》主題特展,你將發現,這個展覽是踏上臺南文化資產流動的起始點,並提示你接下來可以前往哪一個文資場域?隨著時光流動及不同觀看、體驗方式,讓《文資流》展覽帶領大家穿梭時空,繼續在臺南這座城市,與文資相遇!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