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府城廣角鏡 〉台灣光復79週年,你記得了什麼?(下)

民國26年8月14日,中日上海淞滬會戰打響,張錫祜奉命由南昌飛往上海,途經臨川上空遭雷電所擊機毀人亡。民國28年國民政府正式下令,每年8月14日為空軍節。(取自空軍軍官學校網站)

■何啟聖

陳難「設身處地」、「感同身受」的高貴品格,讓這份信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傳遍全球,也掀起世界反法西斯的強大回響。遺憾的是,因日本軍國主義的封鎖,這封信遲遲未能送到美惠子的手中,一直到五十年後,戰後改嫁的美惠子才一睹信件的內容,此時,因國家帶來的屈辱與喪夫的哀痛,全部湧了上來,美惠子當場痛哭失聲。

張錫祜,出身教育世家,父親是開南大學的創辦人張伯苓,他鼓勵學生投身抗戰,而他兒子率先響應,投筆從戎。身高超過二百公分的張錫祜,鶴立雞群,因機艙空間狹小,他這樣的身高,在戰鬥機飛行員中,實屬罕見,也因此備受矚目。

民國二十六年八月十四日,中日上海淞滬會戰打響,日本大型旗艦「出雲號」開進黃浦江,張錫祜奉命由南昌飛往上海,對日艦進行攻擊,當時天氣非常惡劣,氣象測報一直提示不良,張錫祜急於炸敵,躍上戰機,冒險飛行,奔著「出雲號」飛了出去,終因天氣惡劣,途經臨川上空遭雷電所擊機毀人亡,時年二十六歲。

消息傳至父親張伯苓處,只見他仰頭喊了聲「好」,「死的好」,誠如張錫祜在赴難前的家書寫道,「此次出發非比往常,生死早置度外,望大人勿以兒之膽量為念,若能凱旋而歸,當能奉雙親于故鄉,以敘天倫之樂;倘有不幸,雖負不孝之名,然為國而殉,亦能慰雙親于萬一也。」張伯苓的一句「死的好」,其此生不能殺敵報國之恨,因兒為國捐軀,無憾了!

林桓,有個北洋政府擔任司法總長的父親林長民,堂叔為黃花崗烈士林覺民,姐姐是民初知名的作家、詩人林徽因。因著七七事變的爆發,林桓放棄清華大學機械系的學業,報考中央航校。

民國三十年三月十四日,日寇對成都發動空襲,林桓駕機升空,勇猛迎戰,奈何敵機性能優越,儘管憑藉高越的飛行戰技,擊落多架日軍戰機,但林桓最終仍遭機槍掃射,頭部中彈,剛從航校畢業的他,就在成都上空,陣亡了。那年,他僅有二十三歲。

得知惡耗的姐夫梁思成,不敢告訴妻子林徽因及岳母,藉著出差之名,前往成都,將林桓的遺體埋在當地一處無名的墓地。同時,將林桓的一套軍禮服及畢業所配發的「中正劍」,小心翼翼的打包,藏在木製衣箱的最底層。最終,紙包不住火,還是從鄰居的口中得知死訊。

林徽因為這個以身殉國的弟弟,在三年後寫下了「哭三弟桓」,她說,「弟弟,我沒有適合時代的語言,來哀悼你的死;它是時代向你的要求,簡單的,你給了。這冷酷簡單的壯烈是時代的詩,這沉默的光榮是你。」

這首詩寫得很長,至此,林徽因就再也不曾寫詩了。而讓人感傷的是最後一句,「而萬千國人像已忘掉,你死是為了誰!」

是啊!日本戰敗後的台灣,因著光復,從殖民而為民主,由日奴而為富足,在台灣光復七十九週年,反思我們似乎忘掉了誰?忘掉了誰因著「我死則國生」,維繫了國祚綿長?這一頁屬於中華民國一百一十三年歷史中,最慘烈悲壯的波瀾壯闊,你記得了什麼?

(作者為致理科大行銷與流通管理系專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