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藝術最美的瞬間 臺南400農漁地景藝術節

「臺南400農漁地景藝術節─生生萬物:戶外裝置藝術展」讓臺南六大地區搖身成為打卡新熱點。

文/記者盧萍珊、圖/台南市文化局提供

「生生萬物」戶外裝置藝術展 讓六大地區搖身成為打卡新熱點

隨著臺南400週年紀念,市府農業局獲農業部補助,以農業為題,推出「臺南400農漁地景藝術節」系列活動,並與文化局攜手,以「生生萬物」為主軸,由六位當代藝術家分別在新化果菜市場、隆田chacha文化資產教育園區、總爺藝文中心、蕭壠文化園區、七股觀海樓、青山漁港創作大型戶外裝置藝術,展期自即日起到一一四年四月三十日止,展現台南豐富的農漁產業文化底蘊。

文化局指出,這次農漁地景藝術節作品不僅是對農漁產業的單一展現,而是以現代藝術的形式,重新詮釋台南數百年來的發展軌跡。無論是糖廠、鹽田、漁港、果菜市場,每件作品都述說著這塊土地上曾經發生的故事,讓民眾穿越時空,感受這片土地的生命力。

總爺藝文中心的《孕》,重溫臺南糖廠的輝煌。

總爺藝文中心《孕》:再現臺南糖廠輝煌

超過百年歷史的總爺糖廠舊址,國際知名藝術家林舜龍的作品《孕》無疑成為整個展區的亮點之一。林舜龍擅長運用竹子等自然材料,創作出具有生命力的裝置藝術。這次的作品以糖廠為靈感,打造出一座巨型卵形裝置,象徵生命的孕育與文明的滋養。
走進作品的內部,可體驗光影變化,白天的日光漫射在空間內,夜晚則由燈光營造出夢幻的氛圍。《孕》透過竹子的自然結構,喚起人們對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共生的反思,重現臺南糖廠曾經在經濟發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七股鹽田風車曾是臺灣鹽業繁榮的象徵,而藝術家盂施甫的《曾經》透過現代藝術重新演繹這段歷史。

七股觀海樓《曾經》:重溫鹽田風車歲月

七股鹽田風車曾是臺灣鹽業繁榮的象徵,而藝術家盂施甫的《曾經》透過現代藝術重新演繹這段歷史。盂施甫以當代材料重現鹽田風車的樣貌,作品隨風轉動,宛如帶領觀眾回到了那個風車與鹽田共舞年代。
《曾經》不僅是一件裝置藝術,更喚起人們對於臺南鹽業歷史的回憶。當風車在陽光下旋轉,觀眾彷彿能夠感受到那段隨風而逝的歲月,體會到鹽田與藝術融合之美。

藝術家劉哲安在隆田chacha文化資產教育園區的《友善之雉》,與當地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

隆田chacha文化資產教育園區《友善之雉》:與自然共生的啟示

來到官田的隆田chacha文化資產教育園區,藝術家劉哲安的《友善之雉》與當地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擅用自然素材創作的劉哲安,作品充滿文化與生態的雙重意涵。《友善之雉》聚焦於台灣特有的水雉(菱角鳥),曾一度瀕臨滅絕的鳥類,隨著友善農業的推廣,如今得以復育。
劉哲安的《友善之雉》提醒人們,農業環境與物種共生的重要性。官田不僅是全台灣菱角的重要產地,水雉的故事更象徵自然生態的復甦。走入這個展區,觀眾可以在菱角田間,與作品一起感受人類與自然共存的美好。

藝術家胡乘祥在青山漁港的創作《意外的交界地》,運用竹子與銀灰色表面,模擬出捕撈漁網的形態,展現漁業與海洋生態的互動。

青山漁港《意外的交界地》:永續漁業美好願景

藝術家胡乘祥在青山漁港的創作《意外的交界地》,運用竹子與銀灰色表面,模擬出捕撈漁網的形態,展現漁業與海洋生態的互動。隨著陽光和海風吹拂,作品閃爍著光芒,重視永續漁業的發展。除欣賞作品,來到青鯤鯓也能一覽鄰近景點,如七股鹽田、青鯤鯓扇形鹽田(生命之樹)及將軍漁港,體驗當地的文化與自然之美。在這片交界地中,藝術與生活緊密結合,帶給人深刻的視覺與心靈體驗。

藝術家莊志維以臺南獨特的「甜」為靈感,在蕭壠文化園區創作一座色彩繽紛的裝置藝術《看起來也甜甜》。

蕭壠文化園區《看起來也甜甜》:感受臺南的甜美味道

藝術家莊志維以臺南獨特的「甜」為靈感,創作出一座色彩繽紛的裝置藝術《看起來也甜甜》。運用光與材質的互動,將多彩的反光材質打造出如糖果般的夢幻場景。置身在裝置中,五彩繽紛的光影在陽光下變幻莫測,彷彿糖果般閃爍,不禁回憶起臺南食物的甜美。作品不僅是視覺的享受,更喚起對臺南歷史與文化的深層連結。

由走路草農/藝團所創作的《四季美滿,百年開箱》,為新化果菜市場增添更多色彩,作品透過巨大的蔬果造型裝置,講述臺南百年來農產的故事。

新化果菜市場《四季美滿,百年開箱》:果園的甜美傳承

由走路草農/藝團所創作的《四季美滿,百年開箱》,為新化果菜市場增添更多色彩,作品透過巨大的蔬果造型裝置,講述臺南百年來農產的故事。民眾可穿梭在蔬果裝置構成的像素風格空間中,也能在物產箱上休憩,感受農業與歷史的交融。這些物產箱不僅是藝術作品,更是一個體驗式的互動空間,讓人可以坐下、觀賞,並思考農業發展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歷史脈絡。

歡迎民眾前往各展區,感受穿越時空的藝術與自然對話,更多活動詳情可至「臺南400」官方網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