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翁聖權∕新營報導
公糧收購價格十三年不漲,立院決議每公斤調升五元,農業部反對引發台南農民抗議;不過也有不少稻農認為應提高收購數量,才有助收益,否則若糧商藉著提高公糧收購價格名目調漲白米價格,恐導致整個社會物價通膨上升,引發更多民怨。
後壁稻農指出,公糧收購價格若每公斤調高五元,有人認為可以增加稻農收益,也有人覺得只有糧商真正受惠。多數農民都是將溼稻穀交給糧商收購,糧商烘乾後才繳交公糧,調升公糧收購價格,並不一定嘉惠到辛苦的農民;反倒是提高公糧收購數量,才會真正幫助到農民收益。
這些稻農說,過去因為政府介入糧食價格,導致稻米即使減產,市場價格依舊不會提高,以致農民苦哈哈,始終無法得到公平的經濟回報。農業部的公糧收購政策,應該要思考如何普遍且公平的讓農民受惠,而非只讓糧商受益,才是正確的方向。
一些農會幹部則認為,提高公糧收購價格,會讓不少農民決定生產更多稻米,但台灣稻米消費數量卻不見得會跟著成長,反而造成糧食市場產銷不平衡與閒置浪費。農業部應採「對地直接補貼」方式,直接依照農民耕種田地範圍,給予相關補助,讓糧商沒有哄抬、剝削機會,消費者也不會受米價上漲之苦。
他們擔憂大幅調升公糧收購價格,農會過去幾年輔導農民轉作旱作的土地,恐怕也會恢復種稻。如此一來,反而不利整個水稻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