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節氣進入立冬,中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詹永兆7日提醒民眾應順時養生,但是到底要怎麼補?則應依據民眾本身的體質,視氣血陰陽之虛實,以不同的藥材與食材就所需進行涼補、平補或溫補,以在立冬時節為身體打好基礎,迎接新一年的挑戰。
恩主公醫院中醫部長張晉賢表示,中醫藥膳應遵循「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原則,立冬初期應先顧護脾胃,待脾胃打底後;中後期再增補腎氣,以增強身體的抵抗力,但進補仍需謹慎,特別是對於感冒發燒、消化不良、慢性病三高、體質容易上火的人,應避免「勁」補,以免加重病情。
台北慈濟醫院中醫內科主任謝伯駿指出,中醫認為冬季應溫補元氣,增強抵禦寒冷的能力,具暖中補氣效果的羊肉為秋冬進補首選,適合虛寒體質及孕產婦,但須適量,避免上火,而薑具有去風斜、去痰濕的功效,民眾也可在食物中加些老薑,也有補身益氣的效果。黑豆、黑芝麻等黑色食物也有助補腎養肝,另如桂圓麻油蛋、山藥牛肉煲等食療,亦能驅寒強身。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中西醫整合科主任陳建宏指出,三高慢性腎臟病患在冬天來臨時可能會因為天候不佳,循環不佳而導致氣血不足或失衡,併發急性變化。如果能經中醫師診斷體質證型後,由中藥或藥膳來適當調理,可以改善身體狀態。
陳建宏表示,現代人營養充足、應避免進食過多蛋白質、高油脂、過鹹、或過甜食物增加身體負擔,高血壓、高血脂者應避免高油脂、過鹹食物;糖尿病應適量糖份攝取;慢性腎臟病應避免高糖份、高油脂、高蛋白、過鹹食物;素食者應適量蛋白質、油脂攝取。利用烹調方式或添加熱性食材,以改變蔬菜寒涼性味,利用中藥或藥膳在冬令進補上,能幫助所有國人可以舒服過冬、改善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