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父親的蒸籠擔

■喬志兵

父親雖然仙逝,留給我的卻是無盡的回憶。轉眼之間,已過三年,記憶裡,父親的蒸籠擔總是伴隨著他的身影。那結實的肩膀,扛起了生活的重擔,他是我去世的最後一位長者至親,他的離去將我們兄弟姊妹推至了無盡地思念。

憶當年,當第一縷陽光灑在小院時,父親已經起身。他那寬闊的背影在微光中顯得格外堅毅,步伐穩健地走向廚房間,準備開始一天的勞作。他細心地檢查著每一個蒸籠,那雙粗糙的大手,輕輕摩挲著蒸籠的邊緣,彷彿在與它們交流。父親走街串巷、鄉村小徑都留下他的足跡,蒸籠擔裡裝滿了各式各樣的蒸籠,那是他的寶貝,也是一家人生活的希望。

小時候,我總是好奇地看著父親擺弄那些蒸籠。他不高的身影在蒸籠間來回穿梭,認真而專注的神情讓我著迷。陽光透過窗戶,灑在他的臉上,刻畫出深淺不一的皺紋,那是歲月留下的痕跡。父親的手藝很好,他做的蒸籠結實耐用,受到了許多顧客的喜愛。在集市上人來人往、喧囂熱鬧;而父親站在他的蒸籠擔前,猶如一座沉穩的山。他臉上總是洋溢著樸實的笑容,熱情地招呼著每一位顧客。傍晚,夕陽西下,父親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中。他的步伐不再像清晨那般穩健,微微彎曲的脊背透露出一天的勞累。然而,當他看到我們時,眼中的疲憊瞬間被溫暖的笑容取代。

年少時不知憂愁為何物,有父親庇護的年代如今已成為過去,只能在腦海中不斷重溫著父母在時的溫暖與舒心,不斷想像並體會著他曾經的艱辛。瑣碎之事無需多言,最難以忘懷的是他在農閒時,肩挑蒸籠擔,身扛半棵樹,踏上崎嶇山路出發時的情形。常常憶起他出發時總要帶一只老公雞,說是容易擋住順路車。常憶起他講述走千村臥瓦窯,渴了吃雪,餓了無糧的艱辛。常聽他說過險河坐皮筏,遇到艱險心中暗自恐懼,祈求神靈護佑的無助。他的蒸籠擔,一路伴隨著辛苦、祈求、無助與歡樂。他的歡樂十分簡單,僅僅是多做了一個籠,遇見了友善的人家,能早一點做完肩挑的活兒,回家給期盼已久的妻兒老小帶去一點安慰。

常常憶起他回來時,全家人的高興,尤其是我們這幫小孩子,就連鄰里鄉間的小孩子也一樣歡樂。每當此時,全莊的孩子們會歡呼著一擁而上,拿到他分享的糖果等美食,高興地歡叫著散開去。常常憶起他的諄諄教誨,要心存善良,要誠實待人。常常憶起他善待每一個路過的外地陌生人。但凡莊裡來了陌生人,無論是要飯的,還是求宿的,他都能讓他們滿意。助人為樂是他天生的本性,他常將心比心,說自己在外也期待有人留宿,也有許多好心的人家收留他。

他的故事說不完,他的艱辛我們無法全然體會。如今我也成為了他,時代雖已不同,生活無憂,但身上也有了擔子,稍稍體會到了他的不易,體會到了他無處言說的孤獨。權且用這三言兩語,來寄託對他的思念。每當我看到那蒸籠擔,就會想起父親辛勤勞作的身影。它是父親一生的陪伴,也是我們家庭的見證。父親的蒸籠擔,承載著歲月的痕跡,記錄著他的奮鬥與堅持。它是我心中永遠的寶藏,讓我懂得了生活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