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請學習公子歇的巧辯

■薛業忠

再次看了《羋月傳》,我還是被它跌宕起伏的情節所吸引。其中第五集公子歇與公子勒的一場論辯更是吸引人。從中也可以看出春申君公子歇博學善辯的非凡才能。這場論辯的題目是:不學詩,無以言。

公子勒先回答:「孔子作詩三百,分風、雅、頌三部,其中國風一百六十篇,是學習各國語言和風俗的起步。行走列國,若是語言不通,以國風詩篇交流,已成常例。所以說『不學詩,無以言』便是如此。」論題有了,就看你回答得是不是深入了。而公子勒的解說,應該說是:中規中矩,滴水不漏。一方面,交代了國風在詩經》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又闡釋了國風在各國交流中的作用,把「不學詩,無以言」這個命題進行了很好地闡釋。可以看出,公子勒也是學業不錯的公子。很多人聽了公子勒的解說都不住地點頭稱讚。但他的回答,有明顯的不足。他只是回答人們都知道的淺層次的知識,就像課本知識,書上老師讓你背誦的,你全背誦掉了,但拓展的知識沒有,這樣就不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公子歇先非常有禮貌地向公子勒鞠了一躬,然後說:「公子勒所言甚是,只是黃歇有一事不明,既然國風是詩中重中之重,為何列國習詩都先習頌?」公子歇首先肯定了公子勒的回答,但他又提出一個問題,既然國風那麼重要,為何諸侯列國習詩的時候要先習頌呢?這裡,公子歇想把「不學詩,無以言」作為一個大命題,自己又提出一個小命題,加大了回答的難度。這樣,肯定之中有疑問,為對手設置了陷阱,也為自己下麵的解讀埋下伏筆。公子勒想了半天也沒有想出個子醜寅卯來,只能啞口無言幹站著。此時,高下之分,其實已然分明。

這時候,公子歇胸有成竹地解釋道:「習詩之所以先習頌,因為頌乃宗廟之禮,習頌之時,習禮儀,通音樂,做人以禮行天下;然後再是學雅,通曉周天子歷代之功業,而知王朝興廢,更要緊的是,雅言是周城所用的語言,也是列國通用的官方語言;此後再學列國之風俗和語言,這便是習國風了。這樣便可以以點及面,一通百通。」

這段話,內涵豐富,層次清晰,論證有力。首先,公子歇先解釋了「頌」在《詩經》中的地位,也很好地回答了自己拋給公子勒的問題,那個小命題首先得以回答。接著,闡述了習頌之時,「習禮」、「學雅」和「習國風」漸次進行的必然性,那個大命題「不學詩,無以言」也自然而然得以解決。公子歇的回答可謂是一石二鳥之功效。難怪一幫公主們聽了公子歇之語,讚不絕口。有說他「清新俊逸,品貌非凡」的,也有贊他「文筆風流,瀟灑倜儻」的。公子歇能成為「戰國四公子」之一,從這裡就可略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