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柏森 圖/盧秀燕
深冬,我開始觀察日昇時刻的轉化。
因為光線的緣故,總有什麼正在提早或者延遲,就如同一切並非起初就是絢爛的色彩,而是一丁一點透過三原色的排列順序以及交錯,去形塑著變幻。
這使我想起讀詩時特別側重內在邏輯的合理與通順,考驗了寫作者言說的技術,情感控制以及思想的重點。往往這樣的詩,是直觀且毫不掩飾的。
詩的基礎單位,在詞彙(而非詞義)的簡潔和明朗的意象,兩者之間達到平衡時,所產生出另一層次的深遠。在這個結構下,多半會發展成口語表達方式,或是,將原先口語的習慣略加運用在詩的技術中,所謂「明朗」便指涉著不經由文字過度的遊戲性,將意象核心袒露在詩之中。
讀起近期刊登在印刻文學雜誌七月號的詩人零雨新作八首,發現相比於《特技家族》時期的遊戲、拆解和句法演變,或者《木冬詠歌集》裡帶有神學形式的鋪陳,新作已預示著詩人邁入了更加深層、平靜的姿態。
八首詩的景象調度皆以日常生活裡餐桌上出現的飲食、餐後那些收拾的狀態為基礎,乍讀之下以為是輕鬆之作(確實,其口吻平易近人而不故弄玄虛),實際上深埋詩人本質的後設思考。在〈漬物〉一詩裡,詩人寫:
我把你放置許久
想把你的甜蜜叫出來
終究是時間
在控管你的好味道
雖是寫物,然而人的凝視亦把物再次地擬人,藉由這過程,詩幽微地讓人、物關係慢慢地消除,而此時詩人回頭補述「時間」為何:
青綠的餐桌加上黃昏的顏色
大太陽下,把你曝曬
移進室內。時間變得
有如親人,有如一種承諾
口吻漸近出現彷彿談論秘密,在詩與讀的距離底,不疾不徐使寫景的光線暗示著時間受指代的意義,詩人對接起形而上與形而下:
晚飯後睡覺前──
我們將要深透或者
親密注視
讓意義在前期的堆疊至此段落成立,於是沿著這道判斷方向延伸,扣回詩名:「或者只是手牽著手∕互相醃漬」。
我們能明顯發覺,整首詩僅僅誘使讀者進入詩人所傳遞的純粹訊息,而其在此詩即使具有分行、斷句設計,也不成為閱讀時的干擾與障礙。回到此前所說,字詞的遊戲性降低,也許更可以明確地標示為裝飾的語意下降了,也排除詩句和詩句之間的不穩定、摺繞和拐彎。這樣的詩帶有一種爽朗的氣質,語言輕盈(graceful)而不造作,是除卻彆扭的那種態度,而使詩如此敞開。
明朗的詩,所言不只可套用在口語、美文的區別,明朗,或能說是一位寫作者與自身經驗的緊密性早已不分彼此,詩人以自我發散出思想本身。當我們說起「口語」,經常受誤認成是語言簡單也等於思緒的簡化,其實,口語若作為一種言說的質地,那麼它萬萬不可能與思緒單純相提並論。
語言缺乏思想,即是斷肢的獸,不再能遠行。這些,關於詩的深厚,便是一位詩人思想的軌跡。因此它經常是涉及經驗,涉及一個人觀看自身而反省的思忖。
那麼技術又該怎麼樣呈現口語?我依舊認為這或然是即物之陳述。同樣是「明朗的詩」,不同於零雨的詩是直樸導向深邃,韓江的詩在詞語簡單的狀態下,恰恰襯托出帶有強烈敘事的風格。盧鴻金所翻譯的〈安靜的日子2〉這樣寫:「我去關上陽台的窗戶∕∕在雨水飛濺進來之前∕∕(別碰我)∕∕蝸牛為了移動,身體從殼裡爬出來後說道∕∕留下半透明∕黏稠的污跡,稍微前行」,即使是透過翻譯,詞彙呈現的效果仍不生澀,但技法上依著分行中的空段,懸置景物,延遲了寫景在讀者心靈的發生。在零雨的〈塵土〉中也奇趣地有著相似的筆法:
有人說這些被淘汰之物
把它們和在一起
不久,全會消失不見
混同合一
於是我這樣製造出一袋一袋的塵土
有時候,試一試,加入洗髮後被淘汰的
一團頭髮。有時候,試一試,加入牙痛後
被淘汰的一顆牙齒
最後一次,試一試,被淘汰的那個
身體,也很容易製成一袋一袋的塵土
兩人風格迥異,不過在敘述的進程裡擅於「堆疊」,意象複沓,初次閱讀所停留的印象,會受到再次閱讀的加深,這個加深激起意象的純粹,而讓詩經由不過度華美的文字、符號,能夠傳遞完整的思維。
韓江在〈安靜的日子2〉的調度隨機景象中揀選的特定片刻,描寫蝸牛的行徑,從此展延:「為了稍微前行,將柔軟的深透從殼裡∕為了稍微前行,伸出靈敏的身軀∕從鋁合金窗框之間∕∕別刺我∕別踩爛我∕∕不要一秒之內∕壓碎我」,詩正當最後時刻又超越它原先的順暢感,加入此詩最後的獨白「(但是沒關係,不管你是刺我還是砸碎我)」之後,完成了自身的倫理判斷:「就這樣∕再稍微前行一丁點」。而在零雨的〈塵土〉,詩究詩人自我的內心輾轉下了判斷與決定,因此從原先實景的塵土,橫跨出臆想的塵土:
塵土──
五月的草花,九月的蟋蟀
在天空,在地上,在南在北的那些
鳥,老人,小孩,終將變成親族
變成小小的芽,細胞
或塵土
猶如接受已定的命運,時間穿入人之中,最末似乎是永恆不止,詩迴盪著遠處的回音,近身的呢喃:
一而再
一而再
純粹意象可以受到陳述傾洩,攸關思想的,在能被定義成「明朗的詩」中絕對佔有重要位置,甚至能說,那是唯一不能被技巧的事物──作為詩人的真誠,必是作為一個人的自我誠實。當我們得以受到詩的偏愛並且閱讀它,能夠意會它,說明了這之間傳遞的不僅僅是語言的結構和方式(儘管,符號總是伴隨著最多訊息和理解),又說,是我們的知性(intelligence)相互吸引著。
我們通過語言觀看,觀察某個人眼中的世界,與其產生心智的可能。赫斯菲爾德(Jane Hirshfield)在十扇窗論D.H勞倫斯的〈白馬〉時,提及:「當我們進入詩的語言時,會感到一扇門被打開,一陣真實的微風吹過讀者(……)正是進入了一種看似客觀的真實,這樣的詩歌才被賦予了生命的重量,無論它們在不經意的一瞥中顯得多麼微不足道——就像那只被岩石溫暖的烏龜,因自身存在而擁有了切實的重量,也變得真正至關重要。」
「明朗」言在一種精確,一種不可隱瞞、不可假作的心態。
就藝術的角度來看,「明朗的詩」或多或少有著印象派的某個味道。其流變起始於眼睛所見之事物,並畫在畫布,然而晚期印象派的畫家已不再滿足於停留在視網膜上的描摹,而是,在那之後的,深抵心靈之物,是否也可以被描繪?因為那真正核心的,也許就是「我」這麼一個人所見的真實吧。
深在文學的視角,這樣的詩,其實是通透寫作與生命的關係,誠實卻不自知,視見之物,都是心的倒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