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讀高中的16歲女學生愛吃冷飲,常發生經痛,經家人陪同看中醫,經過藥方治療、調養兩個月後,病人於第三個月時,經痛即未再發作。
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林佳穎指出,經痛的原因很多,大致上可分為原發性及續發性痛經,疼痛的形式大多以痙攣痛來表現,疼痛部位在下腹部;若經期僅略感小腹或腰部輕微脹痛,則屬於正常生理現象。原發性痛經大多無明顯的病理性病因,一般認為是前列腺素刺激子宮收縮所引起的疼痛;續發性痛經多可找到相關性的內臟器官病變,如子宮內膜異位、骨盆腔發炎、子宮肌腺症或是子宮肌瘤等等。
林佳穎表示,中醫治療經痛,透過中醫辨證論治可區分出幾種常見的類型:寒凝血瘀、肝鬱氣滯、濕熱鬱結及氣血兩虛型。以寒凝血瘀型來說,常見於嗜食冰冷飲的年輕女性,經痛大多痛於小腹且易連及腰臀部,多發作於經來頭二日且疼痛較劇烈,會伴隨手腳發冷及血塊等症狀;肝鬱氣滯型多見於一般上班族女性,生活壓力大、情緒緊繃,會有小腹墜脹痛,伴隨胸脹、頭痛等症狀;濕熱鬱結型,多因平時愛吃辛辣,加上衛生不良,痛經多為小腹刺痛有灼熱感,按壓小腹則疼痛加劇;氣血兩虛型之患者大多素體虛弱或是大病久病之後,經痛多發於行經間或是經期後,一般月經量偏少,顏色偏淡。中醫會針對上述各證型處以適當的方藥。
林佳穎說,中醫治療經痛絕非單純使用止痛藥治療,而是針對個人體質做適當調整,中醫證型也需經過合格中醫師診斷,若發生經痛應及早治療,避免長期胞宮氣血失衡而加重日後的婦科相關疾患。日常照護上,規律的運動有助於維持下焦骨盆的氣血循環及疏解壓力,均衡飲食維持人體每日所需之營養素,更重要的是維持規律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