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購遇詐可向平台業者求償

420

 記者羅玉如/台南報導
 防疫期間不出門,上網購物很方便。問題是網路上有許多空殼、詐騙賣家,消費者付款後隨即消失無蹤,衍生不少消費糾紛。消基會表示,若平台業者明知賣家有異狀卻未及時處理,消費者也可向平台業者求償。
 消費者在某拍賣網站購買一只名牌手表,幾天後前往超商付款一千三百多元取貨。回家拆開包裝才發現,商品被掉包,並非當時下訂的C牌手表。當日向網站申請退貨,退貨功能竟無法使用。轉向平台業者反映,但平台業者表示,該賣家已有不良紀錄,且未與平台提供的物流業者配合,因此不負責。事後該平台業者竟然逕行取消訂單、封鎖賣家帳號,消費者求助無門,憤而向消基會申訴。
 消基會指出,受理申訴後立即發函給平台業者,但該業者認為本身僅為拍賣平台,訂單交易賣方未透過交易平台提供的物流運送物品,未完成平台系統交易流程,確認為無效訂單,並已由系統自動取消。經溝通無效,建議消費者向消保官二次申訴。
 消基會強調,網路隱密性高、造假資料多不勝數,一般民眾不會、也無從調查實際交易對象是否存在及其履約情形,僅能以平台業者提供的評價分數,或過往交易紀錄為依據。一旦出現爭議,才驚覺賣家早已不知去向,不少人求償無門,自認倒楣了事。
 消基會表示,目前許多國家已立法要求平台業者建立身分管理機制及信託專戶等制度,大幅降低空殼賣家、網路詐騙的風險。國內尚未建立相關規範,呼籲民眾挑選信用良好的商家,並留意各網站的使用者條款與買賣申訴流程規定,權益才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