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台師大17日指出,蝙蝠身上部分病毒對人類具有高度致病性,當環境改變、棲地減少時,蝙蝠和人類會越接近,民眾應注意蝙蝠引發的人畜共通傳染疾病及農牧業損害。
台師大昨日舉行學術成果發表會,長期研究蝙蝠的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專業學院教授吳忠信表示,蝙蝠是古老物種,演化中發展出很強的DNA(去氧核醣核酸)損傷修復能力,能顯著抑制病毒複製;蝙蝠身上雖有很多病毒,卻能和病毒和平共存。
另外,蝙蝠因特殊的生物特徵及生態習性,如群居生活、飛行能力、壽命長等能力,成為病毒和其他疾病媒介的重要宿主,經突變重組後引發人畜共通的疾病,如狂犬病病毒、伊波拉病毒、SARS冠狀病毒、MERS冠狀病毒及最新爆發的新冠狀病毒等。
雖然從蝙蝠體內可以分離或檢測到近千種病毒,但除了狂犬病病毒、伊波拉病毒、SARS冠狀病毒、MERS冠狀病毒、新冠狀病毒被認為可能源自蝙蝠並引起人類和其他脊椎動物疾病外,其他大多數蝙蝠身上的病毒,目前證據並未顯示會引起人類和其他脊椎動物疾病。
吳忠信也說,蝙蝠體內可能對於新型病毒具有宿主耐受性或病毒清除機制,這些都是防治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要問題。他也指出,蝙蝠糞便攜帶的病毒可能感染經濟家畜或是伴侶寵物,造成畜牧業損害或居家人畜共通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