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南應大音樂系老師張雅晴及團隊製作曲調來自台灣本土的歌謠的〈海翁繪〉組曲專輯,參加第三十屆傳藝金曲獎,透過過小提琴與鋼琴合奏,將音樂完全導入畫作情境,獲得評審青睞,獲得最佳跨界音樂專輯、最佳編曲雙料獎項。
〈海翁繪〉專輯包括兩個樂章的小品奏鳴曲、十三幅音畫的組曲,兩位作曲家採擷福佬、客家、原住民吟唱素材,藉西洋古典作曲技法,透過小提琴與鋼琴的對話問答,將對祖母的深切思念、對父親熱愛土地的感佩,化作樂聲傳送出去。無論是小品奏鳴曲,或連篇組曲,小提琴與鋼琴都能合作無間,既各自揮灑、又相互扶持,充分表現完美的二重奏精神。
專輯特色是四條弦,八十八個鍵,三十六幅畫,一段古謠錄音,交互對話,緊緊相連,融合為十五段飽含思念情感的樂章。
張雅晴表示,海翁就是鯨魚的台語發音,台灣就像是太平洋上的海翁,因為父親張金發是一位畫家,從一九五0年代就開始上山下海作畫,為原住民留下許多的畫作,記錄了許多原住民的日常生活印象,製作這個專輯就是想為當時的影像,配上屬於當時的台灣音樂,由蔡凌蕙老師編曲,內有十三首曲子。
張雅晴說,〈海翁繪〉曲調全部來自台灣本土的歌謠,在採集古謠的過程中,走過了與父親繪畫取材時相同的道路。組曲由鋼琴與小提琴合奏,將音樂完全導入畫作的情境,為台灣保留住當時的文化,所以在聆聽音樂的同時,若能配上觀賞畫作,應該可以感受到一些屬於傳統台灣的東西,因此獲得雙料獎項,覺得非常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