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任空姐的第5屆百大青農丁采綸,其經營的沁園農場取得雨來菇有機驗證種植面積1.2公頃。在人工栽種技術協助下,雨來菇不再受限於雨季,1年四季都可生產。丁采綸期盼政府持續輔導,讓雨來菇產業升級,更多在地年輕人投入有機友善種植,以實際行動愛地球。
農糧署南區分署指出,雨來菇不是菇,而是一種陸生可食性藍綠藻。口感介於黑木耳、海藻類之間,是恆春半島居民餐桌上常見的在地美食。原住民稱之為上帝的眼淚,餐廳業者美其名為情人的眼淚。
早年多在下雨後才現身山林地表上,因此得名雨來菇。其屬於一種地皮菜,當地人稱草木耳。近年因極端氣候及環境汙染影響,野生雨來菇產量少。有業者嘗試栽培,但因雨來菇需要無汙染水源、充足日照及乾淨的空氣才能生長,目前僅恆春半島部分田區適合栽種,產量不多非常珍貴。
所幸在人工栽種技術協助下,雨來菇不再受限於雨季,一年四季都可生產。配合暢通的產銷管道,全台民眾都有機會吃得到雨來菇。
恆春半島有機友善種植面積,在農糧署南區分署推廣輔導下,從106年的282公頃逐年增加,108年達740公頃。其中雨來菇取得有機驗證種植面積約兩公頃,丁采綸的沁園農場雨來菇驗證面積就占了1.2公頃,是當地最大的雨來菇種植戶。
其雨來菇產品有生鮮及乾燥兩種,目前也與廠商合作研發藻健康活力麵。藻體含量40%,採用加拿大進口原麥,在台灣加工製作。
丁采綸5年前愛上雨來菇,毅然決然下鄉務農,角色轉換之大連自己都驚訝。她的沁園農場為食農體驗生產型農場,極力推動食農教育,鼓勵大家自己動手做料理。同時開發日式藻冷麵、藻健康燴麵、雨來菇肉圓、雨來菇雞湯、雨來菇沙拉、雨來菇馬芬蛋等雨來菇創意料理。
(記者羅玉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