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一名45歲女子105年診斷乳癌,配合化學和標靶治療,1年後腫瘤控制,擺脫化療造成惡心不適。這2週又出現爬樓梯氣促及心悸,奇美醫追蹤驚覺血壓過高且超音波檢查心臟功能下降,經採低鹽飲食,血壓控制及心衰藥物早期介入,心臟功能漸穩定並改善症狀。
奇美醫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張瑋婷表示,107年衛福部統計,國人10大死因第1名為惡性腫瘤、第2名為心臟疾病,近年來化學與標靶藥物快速的進展改善了癌症治療的效果,並提高了病人的存活率。
但是,惡性腫瘤病人接受化學治療時,專注的重點是藥物的療效,腫瘤的反應以及藥物是否對病人造成立即性的副作用,例如發燒、嘔吐或血球的變化,而腫瘤治療造成的心臟毒性,不管是心臟衰竭、高血壓、心律不整、血栓或是冠狀動脈疾病,其衍生的副作用除了增加病人死亡的風險,也大大影響生活品質。
奇美醫自103年起由心臟血管內科領軍,邀請血液腫瘤科、乳房外科、癌症中心、營養科及復健部合作成立心臟腫瘤團隊,針對乳癌以及淋巴癌首次接受Doxorubicin(俗稱小紅莓)化療的病人,利用高效能的心臟超音波儀器精密監測病人心臟功能,及血氧機測量病人6分鐘行走時血氧濃度的變化。
同時,並經由特殊設計的資訊架構建立完整的檢查流程及影像記錄系統,於極早期探知心臟功能之異常,並給予適時之治療。除了讓醫師可以放心的開立較合適的治療外,也讓病人隨時能了解自己的心臟情況,並在電訪追蹤裡同時達到衛教的良好效果。
奇美醫的成效除了有助於建立未來治療病人的準則,降低腫瘤治療所產生之心臟毒性,提升病人照護品質,更開啟用早期偵測甚至治療病人心臟功能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