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銘
經前症候群在臨床上的診斷,是依據女性在月經週期中的後半黃體期(約來經前1週)時,是否有特定臨床症狀造成其生活上的影響,但是應先排除其他可能的診斷。至於經前不悅症,則是指更嚴重且令人衰弱的情感症狀,致使患者的人際關係、社會與職業領域受到衝擊。經前症候群與經前不悅症會隨著月經週期的更迭不斷再發,直到停經,但是每次症狀的嚴重度與頻率則可能有所不同。
造成經前症候群的原因不明,但若不斷攝取高鹽、高酒精與高咖啡因食物則會使得症狀加劇,目前認為造成病徵的根本原因和賀爾蒙的改變有關,例如雌激素在經期後半段會顯著的減少,這樣的供應中斷會造成心理變化。
經前症候群常見危險因素
1.咖啡因攝入量過高;2.可能致病的壓抑;3.漸增的年齡;4.抑鬱症病史;5.吸食菸草;6.家族病史;7.飲食因素(低水平的某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尤其是鎂、錳和維生素E)。
經前症候群之常見臨床表徵
生理方面:1.腹脹。2.身體疼痛。3.乳房疼痛。4.腹部疼痛
。5.疲勞。6.頭痛。7.噁心。8.四肢腫脹。9.體重增加
心理及行為方面:1.易怒。2.焦慮。3.食慾改變。4.性慾改變。5.注意力下降。6.憂鬱。7.失控衝動。8.情緒擺盪。9.睡眠品質下降或睡眠需求增加。10.緊張。11.不參與平時活動。
中醫治療經前症候群主要以疏肝理氣、平肝潛陽、滋腎陰補腎水、溫腎陽、暖胞宮、清熱解毒為主。疏肝理氣改善胸悶、乳房脹痛、情緒不悅;平肝潛陽可改善經前頭痛,有助情緒穩定;滋腎陰補腎水有助經前腰痠之改善,溫腎陽有助避免經前滴滴答答;暖胞宮有助經前少腹悶痛改善;清熱解毒有助經前臉部長痘痘改善。臨床常以加味逍遙散疏肝理氣,天麻鉤藤飲平肝潛陽,六味地黃丸滋腎陰、補腎水,右歸丸溫腎陽,溫經湯暖胞宮,加減連翹、皂刺、白花蛇舌草、枇杷葉、梔子有助清熱解毒。配合針灸,頭皮針可取額中帶、額旁三帶、百會透太陽,眼針可取下焦、肝、上焦、腎;耳針可取子宮、卵巢、內分泌點;體針可取關元、氣海、血海、三陰交。
(作者/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