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檢橋檢與9醫院攜手戒治毒癮


 記者陸瓊娟/高雄報導
 高雄市轄內高雄地檢署、橋頭地檢署擴大試辦社區處遇、醫療處遇,與市內9大醫院簽署合作備忘錄,未來將依毒品個案成癮輕重,評估分流處遇。
 行政院去年修正毒品危害防制條例部分條文,引進更多元醫療戒癮資源,給予吸毒者更適當處遇。高雄地檢署前年3月試推多元處遇方案,與高醫、國軍高雄總醫院、凱旋醫院、長庚醫院、慈惠醫院等醫療院所合作,由司法、醫療量表專業評估吸毒者成癮性輕重,重者到醫療端戒治,輕者在社區端接受社區教育課程、服義務勞務等;日前簽署備忘錄擴大試辦,8月起,橋頭地檢、義大、高雄榮總、部立旗山及樂安醫院也納入多元處遇體系。
 高雄地檢署檢察長莊榮松表示,從前年至今年上半年為止,抓了2000多名販毒藥頭、1萬1000多名藥腳,藥頭入監獄矯正,但藥腳樣態多,有的是初犯、成癮問題小,在獄中反而學到更多惡習,有的毒癮已無法自拔,若全進醫院強制戒治,不見得最好,恐怕沒讓醫療資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造成醫院負擔。
 目前司法、醫療體系引入國外量表並逐步調整,吸毒者接受量表評估,若評估為高成癮風險,由醫院端安排6次勒戒療程;再者,若評估為低成癮風險,則回歸社區NGO,接受社區教育課程18堂和義務勞務40小時,課程結束後,戒癮者得再回醫院配合15天內3次驗尿,一旦被驗出毒品陽性反應,由檢察官決定是否撤銷緩起訴。
 橋頭地檢署檢察長洪信旭表示,對抗毒品政策是長期抗戰,但隔離不是最有效方式,以前只要把吸毒者關進監獄就好,但長期追蹤發現,有吸食毒品前科者,後來常又捲入其他社會犯罪案件,現在檢察機關有緩起訴後,戒癮方案更能逐步精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