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基金會:年紀越大越不快樂 要會找樂子

北榮精神醫學部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表示,不少長者退休後因生活重心消失,焦慮、不安、孤獨等都可能是鎮影響心理健康。(記者陳柏翰攝)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董氏基金會30日指出,根據一項最新調查指出,國內60歲以上民眾,總是經常感到孤單者,有明顯憂鬱情緒的比例較高、也較不滿意現有生活環境。專家建議,長者可透過重拾嗜好增添生活樂趣、善用科技維持親友聯繫、並參與活動嘗試新鮮事務,避免陷入憂鬱。
 董氏今年以60歲以上民眾為對象,進行主觀幸福感及情緒現況調查,調查回收有效問卷1,348份。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調查發現,有77.5%受訪者感到快樂(包括非常快樂),近8成滿意目前的生活環境,且有81.7%受訪者喜歡目前的生活。
 不過,調查也顯示,有7.9%受訪者經常總是感到孤單、寂寞。進一步分析發現,年齡愈長的銀髮族,愈不快樂的比例較高,對目前生活環境滿意度也較低;且愈孤單者,不同意自己是有活力的人,自評生活現況分數也較低。
 葉雅馨建議,民眾除了關心長者退休初期的適應問題及情緒之外,應持續關懷其情緒問題。另,由於國人平均壽命延長,老後生活至少還有20-30年,她也建議長者透過重拾嗜好增添生活樂趣、善用科技維持親友聯繫、並參與活動嘗試新鮮事務,減少孤單感、避免陷入憂鬱。   
 榮總醫院老年精神科醫師蔡佳芬指出,退休對一般人來說是重大壓力事件,很多年長者退休後可能因為生命與生活的重心不見,而出現一些適應不良的症狀,像是焦慮、不安、孤獨、失落感,都是影響心理健康的危險因子,當發現身邊的長者出現,悶悶不樂、無精打采、社交退縮的情況就要特別注意。
 蔡佳芬也提到,對長者來說,踏出改變的第一步通常是最困難的,他們經常利用不同的藉口婉拒出門、拒絕社交,建議民眾要幫助身邊不快樂的長者產生改變的動力,像是持續邀請參與活動、透過科技的問候及鼓勵,如視訊、簡訊、影音等方式,或是藉由社區內的關懷據點、共餐活動等進行社交,就可以牽動長者生活型態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