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64歲蔡先生,先前被診斷有慢性B型肝炎,但未定期追蹤,最近因右上腹悶痛數月而至醫院就診,超音波檢查發現右側肝臟,竟有一顆17公分如「小玉西瓜」般大的腫瘤,經會診外科手術切除後,確診為肝癌第三期,目前持續治療追蹤中。
臺中榮總嘉義暨灣橋分院肝膽腸胃科黃仲岐醫師表示,肝癌成因主要為慢性肝炎造成長期的肝臟細胞受損,久而久之會造成肝硬化甚至肝癌產生;在臺灣最常見的慢性肝炎為病毒感染,特別是以B型及C型肝炎為主,其他像是酗酒、藥物、或是近年因飲食西化造成的脂肪肝等,也是可能原因之一。
由於肝臟內部沒有痛覺神經分布,不管是輕微的肝炎,初期的肝硬化或肝癌,幾乎都沒有特殊症狀,易使患者輕忽,等到肝臟機能降低,出現黃疸、腹水、腹部疼痛等症狀時,通常已是肝癌末期。
所以,黃仲岐醫師建議有慢性B型或C型肝炎的病患,至少每3-6個月需要接受追蹤檢查,除了抽血檢查肝臟功能指標,看有無發炎之外,還要合併胎兒蛋白,以及超音波的檢查,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黃仲岐表示目前針對B型肝炎治療,有藥物可以控制病毒;而C型肝炎亦有口服新藥,而經確診肝癌的患者,治療方式經醫師評估情況,可採手術切除;若患者腫瘤較大、肝功能較差等,經評估不適合開刀的病人,亦可採肝動脈化療栓塞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