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Views
好祭好散特展 認識雞籠中元祭
記者吳翊慈/基隆報導
雞籠中元祭傳承至今已逾一百六十年,由地方宗親會接力承辦,成功的將先民的祭典文化保留了下來。此次自八月四日至九月三十日於基隆黃蠟石文化館展出「好祭好散─雞籠中元祭特展」,讓民眾更了解中元祭文化。科儀中許多考究的細節為文史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參考資料,更能感受到先民將崇禮、尚義、講情的胸懷自然融合在生活肌理上。藉由拆解雞籠中元祭這項完整且充滿特色的祭典,了解科儀背後的歷史緣由及薪火相傳的意義,進而發自內心傳習「慎終追遠」的含意。
雞籠中元祭緣起於咸豐元年(一八五一年)因搶地盤、護習俗和生活習慣之不同所爆發的「漳泉械鬥」,爭執激烈,以至地方亡者高達一百零八人,且仍持續在不同地點因相同的事由發生。基隆耆老為避免傷害持續擴大,提出「以賽陣頭代替打破頭」,邀請地方宗親會輪流主辦普渡,以普渡競賽取代負氣鬥狠。此舉不但解決了派系械鬥,更發揚了「普渡」的宏廣精神,以極為周延的科儀照顧了不同身分、信仰的亡者。隱藏在祭典背後的,是一種「好祭好散」的精神:好好與亡者說再見,生者於是能期待與彼此好好再相見,雞籠中元祭裡先民的智慧與情感,源遠不散。
此次展覽規劃靜態、動態雙向展覽內容,以多元的方式,全方位了解、體驗雞籠中元祭源遠流長的文化堅持。靜態方面,除了運用生動且具體的圖像設計來清楚解說十一項科儀細節,更將重現米雕大師謝源張的看生米雕。動態方面則邀請基隆在地青年所組成的導覽團隊「雞籠卡米諾」,在農曆七月十五日普渡當天,以生動的角度,實地走讀中元祭現場。另外,也將和基隆雷成壇道長及傳統民俗文化協會游淑珺老師,分別進行對談,從不同角度來暢談科儀中的大小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