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重達
20多年前,隨著關節鏡器材發展、進步,醫師手上增加了一道利器,手術技巧也因而提升、擴展。手術適應症當然就跟著增加了。
以往,肩關節脫臼不得已得動刀時,就只好劃開傷口,一層層往內剝離才到得了肩關節。要在小又深的術野內完成手術需要很好的住院醫師幫忙拉鉤才能完成。一檯刀下來,大家都很累。有了關節鏡,不必大傷口,軟組織傷害降低;有良好訓練的醫生可以比較輕鬆完成工作。
關節鏡下二頭肌長腱就能觀察得一清二楚,尤其是它在肩關節盂上方的發源處。這個地方的「拉傷病灶,所謂SLAP Lesion」 就被發表出來了;當然,手術方法也被創造出來了。關節鏡下的傷害病灶分類由剛開始簡單而發展成複雜,硬要背還不一定背得起來。
在國外,大家一窩蜂的針對這個地方開刀,發表論文。當然,正面的治療效果占了多數的篇幅。台灣則是此類病患相對少,因為我們不打美式足球,幾乎不玩角力等高肩關節傷害的運動。反而,二頭肌長發源地的病變常在中、老年病患觀察得到;但多為退化性病變,有些只不過是正常的變異,並不需要處理。
美國1位研究肩關節的權威大老曾在演講中語重心長地說:「至今,我們對肩關節的了解不到1/3。」他當然是鼓勵大家更用心去研究、理解。但言下之意是否也在提醒大家更要謹慎面對病患,深思、慎選治療方法?
近幾年關於這個病灶的相關論文減少了。反而,最近的美國骨科運動醫學雜誌有論文指出:「經過長期觀察,綜合整理各家治療結果報告,開刀並不比其他治療方法得到的結果來得佳。」
近來因國人一窩蜂流行健身,過猶不及狀況導致的二頭肌傷害有增加趨勢。通常保守療法都能見效。若有動念接受手術,請先三思!
(作者現為台南奇美醫學中心骨科顧問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