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雪娟/南市報導
話不吐不快、理不辯不明。聽過打筆戰,你「看」過真正的筆戰嗎?台灣文學館即日起推出「不服來戰—台灣文學論爭特展」。透過展覽,讓你了解近百年來,文壇倒底吵些什麼,從語言、鄉土、大眾、西化、身分認同等議題,無所不吵,但也因此吵論出台灣本土意識、爭出文學論述,成為所有人的文化養分。
台文館表示,台灣文學發展史,幾乎就是一部「筆戰史」,作家本就善於言詞,用文字「武裝」時,當然也是火花四濺。但「不服來戰」不僅有快意恩仇的痛快,執著是鋒利的,正是對文學信仰的一片真情。
此次展覽,爬梳從一九二四到二0一七年,近百年時間,文壇倒底在吵些什麼,文人如何在各項議題思辯,論出台灣本土意識、爭出文學論述,也因為「吵」,「炒」出大眾的文化養分。
展場設有《重返聲音現場》科技裝置,呈現論戰氛圍及意象,讓觀眾身臨辯論現場,透過對話釐清觀點,真實感受「真理越辯越明」或是「有理講不通」的論爭現場。
台文館直言,文學論戰的輸贏,取決於「下個世代的創作者採用誰的文學論述」。如一九五0年代「現代詩論戰」,紀弦的「現代派」看似飽受攻擊,但其觀念卻普遍被六0年代的詩人們所採用,連他的「論敵」都轉而為他辯護;亦或七0年代「鄉土文學論戰」,雖然鄉土文學陣營被官方凌厲批判,但鄉土文學卻在七0至八0年代大放異彩,甚至被改拍為電影,輸贏立曉。
台文館長蘇碩斌表示,「因為在乎,所以對話」,這是台灣文學在論爭上的「溫度」,也是「柔軟」之處。雖然論戰時烽火連天、煙硝四溢,無論如何,文學的吵架是異中求同、求同存異;互不勉強,也勉強不來,文人戰地,也是文學的產地。因不滿而提意見、因不服提反駁,一來一往,作品產出、思潮誕生;「文吵」饒富意義。
文學有什麼好吵的?而每一次筆戰都是文學論述改變契機,開啟新的時代,歡迎來台文館看「文學政見發表」,展至明年四月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