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sidebar Skip to footer

屏東龜山步道秘境尋幽

龜山步道全程有九成是走在林蔭下。
 圖與文:記者趙家麟
 墾丁國家公園的西北角,緊依著海生館的龜山步道,向東、向西、向北,都有令人驚豔的海天綠地美景。約莫一小時步程的環山步道,除了有豐富的動植物生態、史前文化紋理,幾座隱身在樹叢、珊瑚礁岩下的廢棄軍事碉堡遺構,是遙想「牡丹社事件」的歷史場域,也凸顯了龜山地形地勢的重要性。

龜山步道有狀況維持良好的階梯、棧道。
漫步林間 登頂賞絕景
 龜山,矗立在台灣海峽與恆春盆地之間,位在墾丁國家公園西北方的入口,行政區屬於屏東縣車城鄉,區位緊鄰著海生館,因為外形像是烏龜背負著方印而得名。全區的地質以珊瑚礁岩為主,海拔高度只有七十二公尺,但山頂環線視野卻非常開闊。
 龜山步道全程來回約一點三公里,屏一五三線2K處就是登山口,附近有停車場與公共水廁,步道前半是木棧道,後半是枕木填碎石,九成的路徑都在林蔭之下,漫步林間而行,輕鬆自在。
 步道全程走馬看花步程約三十至四十分鐘,但山頂是環線,幾處觀景台的視角,景色絕美;走在林蔭步道下,海風、山風穿梭林間也非常舒適宜人。全程建議安排停留一小時,享受秘境美景。

「迎曦亭」鳥瞰恆春縱谷平原的聚落、田地,遠眺恆春八景之的「虎頭山」、「三台山」。
三觀景台遠眺 覽山海平原之美
 龜山步道主要有三個觀景台,若逆時鐘而行,觀景點依序如下:
 先到「迎曦亭」,由涼亭向東望,可以鳥瞰恆春縱谷平原,聚落、田地一覽無遺,遠眺山景,有恆春八景之一的「虎頭山」與「三台山」、恆春五里亭機場,保力村、埔墘村等盡收眼底。

仁壽台前,有「登龜山 小天下」之感。
 繼續前行到「仁壽台」,這裡是恆春縱谷的最北端,也是海洋、平原、山地交會處,有「登龜山 小天下」之壯闊美景。四周展望極佳,左邊是台灣海峽,右側是保力溪、四重溪出海口及車城鄉全境,此處也是欣賞龜山日落的最佳地點。
 至於河口景觀,因受盛行東北季風及浪濤的沖刷,形成廣闊的「砂嘴」地形,在乾季時水流量減少,「砂嘴」擴展封閉河口,形成「沒口溪」現象。
 順著步道與指標繼續走,到龜山的北角的「鎮海台」,這裡是昔日的軍事陣地,山腳下就是海生館全景,後灣岬的後方就是後灣聚落,遠處則是海拔一七二公尺的大平頂平台,山海構成一幅美麗景致。

龜山步道的珊瑚礁岩下隱身了荒廢的軍事碉堡。
緬懷牡丹社事件
 「牡丹社事件」是台灣近代史上上重大的歷史事件,也深深影響台灣後續歷史的發展。清同治十年(西元一八七一年),琉球船民遭遇海難,從九棚一帶上岸,被高士佛社的原住民殺害54人,日本則以這個事件為藉口,於一八七四年發動戰爭,三千日軍由射寮登陸,就是以龜山為幕營基地,再沿四重溪攻入牡丹社,這就是著名的「牡丹社事件」。
 一八七四年牡丹社事件日軍攻台,自射寮上岸,登陸地點就在今日海生館一帶,目前,海生館旁還留了一座「明治七年討番軍本營地」的紀念碑,由於附近的龜山被日軍視為重要的軍事據點,開發駐營,也因此建造了現今龜山內縱橫交錯的軍事坑道。國民政府遷台後,軍方繼續在此駐防,目前雖然陣地已經荒廢,但從龜山步道沿路至山腰、山頂到處散布著各種軍事構築和防禦設施,可想見龜山地形地勢的重要性。

龜山步道的軍事設施與坑道,可回顧牡丹社事件歷史場景。
 「牡丹社事件」讓當時的清廷開始意識到台灣的戰略重要性,清廷派沈葆禎以欽差大臣身分來台籌辦相關防務,才開始認真經營並展開各項建設,紀念碑與龜山上的軍事設施遺構,乃至於車城鄉與牡丹鄉交界處的石門古戰場,都是遊客回顧「牡丹社事件」的歷史場景。

從龜山眺望保力溪與四重溪出海口。
史前文化、生態豐
 龜山的史前文化也相當豐富,被喻為是探索恆春半島歷史的窗口。根據墾丁國家公園的調查資料,日本統治時期,這裡已經發現史前遺址,距今約一千五百年的龜山史前文化相,出土的陶器紋飾變化最受注目,有著特別的人形紋、幾何紋、雲雷紋等;龜山遺址也發現了大批的動物骨骼遺留,其中以鹿科骨骼最為豐富,學者推測,若不是當時聚落人數眾多,便是龜山在當時為鹿類商品的轉運站。
 在自然生態方面,墾丁國家公園對相關文獻的調查,龜山過去應以黃荊、榕樹為為主的植物社會,但因西海岸地區開發較早,且龜山自清末以來就是軍事要地,原始植被因人為干擾被破壞,近年來更因為銀合歡的蔓延而逐漸取代黃荊的優勢地位。
 龜山的植物相以珊瑚礁植被為主,植物特性耐旱、抗風、抗鹽,代表性植物有烏柑子、小刺山柑、刺藤、破布烏、黃荊、榕樹等。在步道的兩側,當見的留鳥有台灣畫眉、烏頭翁、樹鵲、五色鳥、烏秋、竹雞等,夏秋之間,龜山頂也是觀察鷺鷥群過境好地點,其他動物還斑卡拉蝸牛、斯文豪式攀蜥以及各類昆蟲。
 到墾丁參觀旅遊時,不要錯過了登上龜山步道,跨入時光的軌跡,感受自然生態與人文歷史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