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欣交集 夢迴李叔同中道思想

中華中道領導文化總會理事長、中華日報董事長陳樹在《悲欣交集》夢迴李叔同座談會中解讀中道的體會與妙用。(記者戴淑芳攝)
 「悲欣交集」夢迴李叔同是一齣洋溢西洋歌劇風的中文音樂劇,集哲思、美感、意境,唱出西風東漸的民國初年。台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理事長、知名聲樂家呂麗莉策系列展,帶領市民賞遍一代才子李叔同才華洋溢各個面向。
 十七日在台北市NGO會館一場座談會中,呂麗莉提到李叔同大師知名的「送別」,雖是一九一五年寫的詞,但實際上是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十四日才送給廈門南普陀寺的信眾們。
 呂麗莉說,弘一大師當年在日本求學時,一位同在修習藝術的同學因家庭變故而不得不放棄學業,這首知名的「送別」也正是他送給這位要好的同學,用來珍惜可貴的友誼。短短四十九字,其中卻含括了十四種景物,重重疊疊的深情與夾雜豐富的景,是以景喻情別有故事的一種高超絕妙的用法。
 呂麗莉為活動下了註解,弘一大師李叔同一生精彩,浪漫多情又飽富人文情懷,值得今天再三思索玩味,自尋體悟。(記者王超群)

弘一大師音樂會近期演出 中華中道領導文化總會理事長陳樹解讀中道妙用

《悲欣交集》音樂會指揮曾維庸(左起)、美聲男高音蕭呈叡、台北書院山長林谷芳、政大副校長趙怡、台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理事長呂麗莉、美聲男高音張振文合影留念。(記者王誌成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悲欣交集─夢迴李叔同音樂會」即將盛大演出,中華中道領導文化總會理事長、中華日報董事長陳樹在會前座談會中解讀中道的體會與妙用,強調由藝入中道,回歸弘一大師的人文思想,人人成為中道種子,讓子孫綿延永榮。
 從一代才子到一代名僧,陳樹表示,弘一大師一生的在家與出家,都是取捨,也都在深度體會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因此,他以「悲欣交集」藏頭詩:「悲智雙運成萬全,欣喜幸福可體現,交相華枝映香滿,集會天心又月圓」來解讀中道。
 陳樹指出,弘一大師在俗三十九年,在佛二十四年,恪遵戒律、傳經授禪、普度眾生,卻謙稱是「一事無成人漸老、一錢不值何消說」的「二一老人」,但也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所以「道是無情卻有情。」
 對於弘一大師「悲欣交集」的最後遺墨,陳樹認為,大師雖悲與婆娑世界方離別,但也以往生西方為欣,顯示無上智慧,更以一生活出了別人的好幾輩子。
 因此,對於生命的緣起緣滅,陳樹指出,中道的選擇,就是生命的流轉,就是無我與大愛的選擇,因為為眾生做選擇,愛愈大福報愈大。
 陳樹表示,「心性本具,人皆可頓,當下即是,個個成佛」可惜只因妄想執著不致證得,因此,修道到成就生存、生活、生命的最大價值,做到隨心所欲不逾矩。
 道無所不包,簡言之,就是思維言行,在宇宙間自然規律的不變因果法則,陳樹表示,道對一切個體或總體都可適用,藝術則是呈現道最精緻、喜悅、優雅的方式,一切唯心造,一切回歸中道,才能形塑優質文化,也才是命業永續。
 陳樹表示,西方強調科學與機制,推動企業倫理與社會責任,是藉由外在機制導正內心,形式重於實質;而東方心法重於宇宙本體探索與智慧開啟,較能究本,但卻未建立科學機制,難落實及一致執行。而中道文化能兼顧東方心法與西方方法,較能內外如一、表裡一致、身體力行、心行不二。
 綜合而言,陳樹指出,「悲欣交集」從世俗與科學現象面來看,是悲傷與歡欣的呈現;宗教情懷與哲理思想面,則是大慈悲與大喜捨的體現;無私無我與本體自性面,是無淨無為的覺悟。
 因此,陳樹認為,呂麗莉老師帶領悲欣交集藝術表演,是精緻組合可圓滿呈現;由藝入中道如能深度體會,則妙用在世出世間即天心月圓。更希望人人都能以共同打造中道典範與理想未來的願景,達成為人類增幸福、讓地球更美好的使命。

台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理事長呂麗莉。(記者王誌成攝)
呂麗莉策畫音樂劇 詮釋才子一生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由聲樂家「蝴蝶夫人」呂麗莉策畫製作的「夢迴李叔同音樂會」,即將在雙北藝術殿堂演出,在會前座談會中,參與演出的指揮曾維庸及聲樂家蕭呈叡、張振文都十分期待與觀眾擦出更多火花。
 受弘一法師的「念佛不忘救國、救國必須念佛」感召,聲樂家呂麗莉傾力製作「悲欣交集─夢迴李叔同音樂會」,以音樂劇型態詮釋一代才子李叔同、也是一代名僧弘一法師的一生,繼二0一六年首演後,今年十月十一日將於新北市藝文中心演藝廳、十月二十五日在台北市中山堂中正廳演出。
 飾演青年李叔同的蕭呈叡表示,儘管自己只是涉世未深的年輕人,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對於詮釋李叔同的心境也有了不同的層次,對於他的感情觀,也有不同的心得。
 飾演弘一大師的張振文,每次為了演出,都會剃髮,也十分入戲,他透露,從小去有去算過命,被算出很有佛緣,沒想到,就應驗在在舞台上化身弘一大師的機緣。
 針對對弘一法師這個角色,張振文說,其實是一個挑戰,因為作為一個法師,對於情感上面是需要做一些某種程度的割捨,在闡述其中的糾結,是最難演的。
 剛好自己以前做的是社工,對於每件事情,會去了解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張振文說,原以為李叔同是有反社會人格,而不能得到理解,直到聽到座談會中的大師解讀,才突然領悟到一個宇宙觀,其實,「悲欣交集」就像陳樹理事長所說的是,是一種大愛、無我的境界,儘管感動,但卻是最不能流淚的那個人。
 音樂會指揮曾維庸則推崇作曲家李哲藝老師,以非常精彩的音樂,讓整個劇情故事有很深刻的表達。他表示,身為一個音樂人,所有的感受都在音樂裡,所以希望在演出現場看到大家一起欣賞這麼好的音樂。

國立政治大學副校長趙怡。(記者王誌成攝)
趙怡看弘一法師 中國新文化運動前驅

 記者王誌成/台北報導
 國立政治大學副校長趙怡表示,弘一法師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前驅,又是國際上聲譽甚高的知名人士,法師既是卓越的藝術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也是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最傑出的一位高僧。
 趙怡指出,法師是藝術天才,他也舉例法師所書寫的華嚴經,表示對法師書法造詣的讚嘆,楷書寫經,動數千字,筆法純熟,結構謹嚴;摘錄智慧文句古德法語,都用蠅頭小楷,首尾一致,全神貫注。法師寫題記,往往紅墨加圈,看來圈得那麼隨便,卻又那麼精圓。
 趙怡表示,法師的老家天津,是袁世凱發跡的地方,也是接受外國教育最近的地方,在甲午戰爭後曾深受維新思潮的影響,他還是個激憤的志士,百日維新時,他贊同「康有為」、「梁啟超」大老,主張大中華非變法無以圖存,曾私刻一印,「南海康君是吾師」。因此在慈禧太后眼中,李叔同乃是不折不扣的逆黨中人,在戊戌變法失敗之後為了躲避政治風波,法師帶母攜眷,跑到上海避難。
 趙怡指出,弘一法師一生做人的精神和治學的態度是認真而嚴肅的,他要學一樣就要像一樣,要做什麼就要像什麼。藝術造詣上,對於書法用心最勤,致力最久,自出家以後,諸藝俱疏,唯獨書法不廢,到了晚年,更獨創一格,在我國書法藝術上表現出卓越的成就,其書法質樸無華,獨具一格。
 趙怡說,弘一法師也是第一個向中國傳播西方音樂的先驅者,李叔同(出家前俗名)作的《送別》,不涉教化,意蘊悠長,音樂與文學的結合堪稱完美。歌詞以長短句結構寫成,語言精練,感情真摯,意境深邃,歌曲結構,每個樂段由兩個樂句構成,音樂起伏平緩,生動描繪了長亭、古道、夕陽、笛聲等晚景,襯托出寂靜冷落的氣氛,樂句鮮明對比,情緒變成激動,似為深沉的感歎,《送別》歷經幾十年傳唱經久不衰,成為經典名曲。

台北書院山長林谷芳。(記者陳建興攝)
林谷芳:李叔同出家 追求靈魂生活

 記者陳建興/台北報導
 台北書院山長林谷芳應邀參加「夢迴李叔同音樂會」會前座談會,他提及人生要有分寸才能活的老、活的快樂,而要了解弘一法師(李叔同)就要知道當時的時代背景,就如此次音樂會的主題「悲欣交集」。
 林谷芳表示,他常講的一句話「世法於我,唯餘人情耳」,與音樂家呂麗莉是舊識,雖然都住在台灣,老朋友見面的機會卻不多,此次透過「夢迴李叔同音樂會」座談會的機會敘舊,並對弘一法師論述。
 他指出,一九九一年弘一法師逝世五十週年,台灣文化界舉辦一連串的活動,如國家音樂廳舉辦「弘一法師音樂會」,而中國大陸早期對宗教忌諱,對此資料也缺乏,但這二十年來,逐漸開始研究李叔同(大陸稱弘一法師的俗名)。
 林谷芳說,清末民國初年,以弘一法師的身分出家是有其壓力,眾說紛紜,不外其二,其一「家事、國事、天下事」在那個年代,國家如此秀麗,為何如此飄搖;其二是從藝術來看,弘一法師是藝術的全才,他開風氣之先,印使藝術成就很高,最後拋棄物質生活和審美生活,直入頂層,追求靈魂生活。
 因此,林谷芳指出,與藝術文化背景有關,連當時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都認為宗教就像迷信一樣,如同舊社會的遺物,他的出家也讓當時社會三教九流的人,不以為然,可見壓力有多大。
 他以星雲法師創見佛光山為例,以六0、七0年代,男性出家必須背負多少壓力,有人會認為是家道中落、處境不堪來嘲諷,而以弘一法師當時也可以家事、國事、天下事到處縱情,不必背負世俗的眼光,其所處的環境,壓力當然更大。因此,林谷芳認為,弘一法師一定是在生命被逼到極致才會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