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Views
<中華副刊>我也能扣籃
文/圖 徐望雲
估計是受美國職籃NBA影響,現在很多人打球,哪怕是街球,只要彈跳能力還可以,能扣籃就扣,我年紀大了,看了好生羡慕,想著自己也曾有過彈跳能力還可以扣籃的時候,那當然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
但我必須說,在我們那個年代,打球扣籃的觀念很淡薄。
我是從國中開始「摸」籃球,高中才比較認真的「打」籃球,但腦海中一直沒有扣籃這概念,盡管我曾在報紙上看過一張老國手許榮春在練球時,雙手背後扣籃的鏡頭,還剪下做成書籤紀念;瓊斯盃男子組的歐美球隊也常常在比賽中扣籃,但感覺上,這不是中華隊或台灣人打球會使用的取分方式。
因此,與同學打球或去外校踢館,別說扣籃,連想跳起抓籃框的念頭都沒有。
倒是有一次跟早年也打籃球的先父去體育館看了一場瓊斯盃,見到美國球員扣籃後,我問先父,他那個時代有沒有球員會扣籃。
記得他說,曾在練球時看過隊友扣籃,但比賽中未見過,父親說,比賽中扣籃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有瞧不起對手的感覺,並不符合中國人「待人以禮」的傳統觀念,因此中華球員不時興扣籃。
不過,1981年的瓊斯盃,中華藍隊的昝家驤在一場比賽中扣籃的鏡頭,讓我印象深刻,那是我記憶中第一次有中華隊員在比賽中扣籃的表現。
那年瓊斯盃後,我在大學一場迎新盃的籃球賽中,有一次為了搶籃板,在籃下跳起後,球竟然在籃框上被我的右手掌碰了出去,沒抓著那球,右手整隻手掌就扣握著籃框再跳下來。
坦白說,那刻我被自己的彈跳能力嚇了一跳。
不過,也僅止於此。
1980年代末,在曲自立、傅達仁的努力之下,NBA慢慢成為台灣的一種流行,加上國內張嗣漢、鄭志龍等扣將的帶動,比賽中的扣籃也見怪不怪了。
1990年代初,我出版一本散文集時,為了拍一張很特別的作者照,央請詩人攝影藝術家張國治出馬,帶我去他任教的學院籃球場大拍特拍,除了正兒八經的照片,也試拍扣籃的照片,並挑了三張扣籃的連續鏡頭保存。
現在喜歡打球的年輕人要沒聽過NBA,大概交不到朋友,年輕的球員,只要彈跳能力還可以,哪怕在平時鬥牛,能扣就扣,被爆扣的對手也不會往禮貌不禮貌這方面去想,於現在的我而言,真的只能在場邊羡慕的份了,我現在跳起,就只能抓到籃網,連籃框都碰不到。
我很清楚,畢竟我不年輕了,彈跳能力早已成了一種笑話,遺憾的是,開竅得太晚,當年沒有在這方面好好自我加強。
不過想回來,自然本該是如此,就讓我優雅地老去吧,管他歲月多麼無情地折損我的體能,還好,還有殘存的記憶陪著我……就像滿地落英,總是見證了這裡曾經有過似錦的繁花,而曾經的少壯,也會醞釀出最美好的意韻,縈迴整生。
有扣籃的照片留著,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