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勝咸
現代醫療常會有各種檢驗數據,病人看完病,也常常要等檢驗報告,令人焦慮又期待。然而,我們又該如何正確地來看檢驗數據,筆者以三十多年的行醫經驗, 在此與讀者分享較為深入完整的看法。
一、檢驗數據並無法完全反應出疾病的真相,也無法取代病史及身體檢查,數據呈現僅是個佐證,基本上可幫助醫師更能確定所臆測的診斷。檢驗通常只會朝某個局部方向來做,並不會大範圍地全面來做,如果全面做就是身體檢查了。
檢驗數據若由時間醫學的觀點來看,在不同的時間採樣,其結果呈現可能會有所不同。再加上採樣能呈現的只是「平均值」,並不能代表局部症狀,例如,抽血檢查結果尿酸值低,可偏偏又怎會出現痛風發作的症狀,令人納悶;殊不知,很有可能在痛風發作的部位,尿酸值就會升很高,而且還另有其他原因助長其惡化之勢。
二、檢驗數據和臨床其他資料,應該要同時一併審慎考量,以武漢肺炎為例,病人被病毒感染並不等於有症狀;出現症狀也未必等於檢驗結果一定呈陽性。受病毒感染卻沒出現症狀,很可能是因為侵入的病毒量太少;若有出現症狀,經各種檢驗如RNA的PCR(聚合酶鏈鎖反應),病原的抗體,在被感染武漢肺炎的病患身上,不見得是「陰性」反應,甚至還有「偽陽性」(無病,但檢驗為陽性)及「偽陰性」(有病,但無陽性數據)狀況,令人防不勝防。
三、檢驗數據正常,並不代表一切都正常,因為疾病是個動態過程,或有「非典型表現」,且檢驗數據正不正常,皆由統計結果得到。
四、受多重因素影響:多個疾病同時共存,往往會造成檢驗數據容易被干擾。
一個觀念很重要,醫師主要是治療病人,而非治療數據,任何數據,基本上皆僅供參考,且數據也會隨著時、地、人、事,而有所變化。從某方面來說,數據確實也可提供一個量化的標準,如卵巢癌用CA-125來做腫瘤指數,指數高卵巢癌可能較嚴重,然而CA-125也並非完全有特異性,像嚴重的子宮內膜異位,CA-125也會高達6000,但實際上並無卵巢癌,此時,如何作鑑別診斷就很重要。
最後,再強調一次,醫師是要治病人,而非數據,如何正確面對愈來愈多的檢驗數據呢?就是要有「盡信其書,不如無書」的警覺性,畢竟檢驗數據只是參考罷了。
(作者/台南市大安婦幼醫院院長)